笔下文学 > 都市小说 > 智能工厂 > 第一百章 南华大学

第一百章 南华大学(2/2)

上一页智能工厂章节列表下一章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亮便是这一期的毕业生,他原本就曾毕业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校,得是商务一科。后来更是在天兴集团下属的广州高等教育院继续进修,这个月才刚刚毕业。

现在天兴集团下属的正式院校多达22家,各种小型培训班更是难以计数,拥有师生近3万人次,为了整合这些人才资源。陈泽和刘进洋已于7月12日发表了联合声名,将会出资筹建南华大,将原本组织散乱的各技术院校进行统合。目前南华大的校址已经选定,就在南沙区飞鹤山的东北方向。就在今年的四月份,天兴集团旗下的建筑队已经在那里开始了施工建设,第一期工程预定在12月底完成。

等到南华大建成的时候,便会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办综合性高等院校。除了主校区,还包括了广州各镇区的小、中等等一套完整的人才教育体系。主要的生源是公司内部员工的子女或者亲属,也有一部分受资助的贫困生,甚至还有一些是来自社会上层人士的子女。

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才班底,为了构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钟泱和整个古会都可谓是煞费苦心。物资的投入到没有什么,天兴集团还负担得起,真正让众人头疼的是校的具体事务。

校的宗旨,课程安排,师资建设,行政体系等等问题,都必须经过所有人一起商议来进行决定。经过一连数月的激烈讨论,这才确立了南华大的基本宗旨:弘扬化,发展科。

课程的安排主要分为理科、科还有杂科。整个大暂时也只是以技术方面的理科教育为主,其中涉及到了算、会计、商务、地理、农、化、生物、物理、工程、西方医等近代西方教育体系。

杂科则暂时只有中医和国术两个科。

而在科方面的教内容还在陆续筹备,主要是缺乏合格的大导师。有资格有名望的教育大家,不是用钱就能请来的,这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因素,急也急不来。但课程的预设也安排好了,主要有有外国语、哲、法律、绘画、历史以及门类架构比较宽泛的中国古代化。

暂定的科就只有以上这些,因为南华大还处于草创阶段,有很多细节方面的事情还没办法一步到位,故而漏洞肯定是有的。但是就总体结构而言,还算是不错的。

校采用了校董制,校理事会是由古会的十三名核心成员构成,由各自的产业联合出资成立一个南华基金会,校的主要稳定资金来源便是依靠这个基金会的运作。校董对校拥有所有权,但是具体的行政权却是在校身上,单个的校董并没有干涉校运作的权力。而想要罢免校,则必须召开理事会进行表决才可以。

至于生会组织,校方允许生自行组建团体,但必须向校方申报并且登记,不得作出危害校整体利益的事情。

奖金的发放则有的评估委员会决定,评估委员会和校行政单位没有直接从属关系,只对校理事会负责。而校的财政支出也必须接受外部的专业会计事务所的监督和审查,杜绝滥用资金的事情发生。

现在最让古会感到头疼的就是需要大量的老师和校行政人员,原本的组织架构小,体系分散,这个问题还没有凸显出来。但是钟泱决意对教育体系进行改组的时候,才发现了许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古会开始重视在大内部影响的扩大和大内部事务的增多。

在会议的讨论中,陈泽对整个南华大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预估:众多的教师和生,各所分院及其下属系科的规模的扩大,课程、讲座、讨论会数量的增加,必将令助理人员、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职业人群的规模的扩大,所有这些都将会使得南华大呈现出一派凌乱、繁忙和紧张的景象。

比起以往的小型培训班,大教师的日子更紧张忙碌了。他们必须要和更多的生会面,不仅要在上课的时候面对生,而且还要进行直接的辅导。研究生和生研究助手的数量增加了,这意味着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生身上,讨论他们的研究,和批改他们的位论初稿。

为了生的求职,他们还要写更多的推荐信;为了同事和以前的生能争取到奖金、基金会赞助和其他大的教职,他们也得写更多的推荐信。系内部的权威的下降,意味着由各系教师共同参加的会议的增多;而且由于系的规模扩大,现任教师要更多的求职者和申请晋升者的著作。

总之,根据国内外大建校时期遇到的各种难题,陈泽详细的总结出了一份报告,呈递到会议上公众人作为参考。

对于教育体系的建立,最大的受益者是钟泱,这其后就是陈泽了,由不得他不上心。虽然面对的困难有许多,但是建立大所获得的利益却是无法估量的,不单只是一个稳固的人才培养基地,更是一种社会影响力!

纵观这一时期的历史,许许多多在国内叱诧云的仁人志士,基本都是出自各所大之中。大在整个社会上拥有着难以评估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说是引导一个地区的化向标。

南华大虽然还未正式建立,但钟泱有信心也肯发费时间和精力去创办一所在整个世界都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智能工厂章节列表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