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都市小说 > 智能工厂 > 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脑控武器

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脑控武器(2/3)

上一页智能工厂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早在1973年,莫利斯和她丈夫双双进入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专家组工作,从而有机会接触美方和情报机构,大力兜售“非致命性武器”的概念。

莫利斯经常向白宫决策者和五角大楼的将军们游说:“非致命性武器既可以打倒敌人,又不具普遍杀伤力。为什么不愿意投资呢?”

可能是概念太超前,莫利斯的游说在多年时间里并没有得到美国决策者的响应。

直到1992年,莫利斯结识了时任中央司令部司令的津尼上将。这位将军向莫利斯讲述了他的苦恼:“我在索马里的部队经常面对群体件。如、集体抢劫,少数枪手混在人群中向我们开枪,可我们却没法动用武器。”

得到这一信息的莫利斯,立即网罗她在解密档案中看到的参加过“脑控武器”研究项目的相关人员,很快给津尼上将送去了一种非致命性武器“沾人泡沫”,这是一种能将对方沾在原地半小时无法行动的粘合剂。

1993年,津尼的部队在护卫联合国维和部队进入索马里时。“沾人泡沫”派上了用场。津尼上将回忆说:“我简直成了一个四处粘东西的小男孩了,国会议员们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我适时地让莫利斯女士出台,她就此结交了国会山的政要们。1995年。国会成立非致命性武器联合项目处,由海军陆战队牵头实施,各军兵种全部参加,年预算高达2500万美元。”

此时的莫利斯看出了商机。与她丈夫立即成立了m2技术有限公司。承包非致命性武器联合项目处的研发项目。

巨额收益让莫利斯指挥公司迅速锁定其核心研究对象“脑控武器”。据相关件显示,莫利斯于1998年在中情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脑控武器”的新构想,并于2003年正式立项开发,18个月后即推出便携式“脑控武器”系统,随即投入实战检验。

莫利斯的“脑控武器”究竟是啥样呢?相关献显示,制造脑控武器前,需要先克隆人类情感。

用超级电脑对数据库中成千上万个情绪脑电波样本进行分析。以了解心理特征和脑电波形状的对应关系。

接着在另一台电脑中存储这些“情绪信号串”,用无线电向人体发射这些“有生命的信号”。“无声地改变人类的情绪状态”,从而操纵目标对象的心理和情绪,以影响其行动。

关于脑控制技术,二战后期德国科家研制出脑电波接收仪,那时脑电波接收仪用电子管制造,体积庞大,接收距离只有100米,只能将思维信号转换成声音,即窃听别人的思维,听别人在想什么。

在原本的时空中,二战结束后脑电波接收仪的技术被美国和苏联所获得,但美苏双方都不知道对方已掌握该技术,因此两国都向其他国家派出间谍,同时用脑电波接收仪探测在本国的外国人,找出混入本国的间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发出了仿脑电波无线电攻击功能,即发射让人身体产生痛、痒的信号,还能发射让人心肌梗塞的信号。

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出现,脑控武器有了质的飞跃,脑电波接收仪的体积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强大,1993年出现了能接收人的视觉信号的脑电波扫描仪。

这意味着每个人成为了单一频道的电视发射台,眼睛就成了人体摄像机,你看到什么脑电波扫描仪的屏幕上就能显示什么,由于开发出的脑电波扫描仪的功能越来越多,特别是能够无声无息地把人干掉,对人类生存已产生巨大威胁,其威胁绝不亚于核武器。

因此在1995年25个拥有脑电波扫描仪的国家秘密召开了一个国际会议,签署了互不对他国领导人使用脑电波扫描仪的协议。

进入21世纪后,脑电波扫描仪的体积已减小到手机大小,可随身携带,能接收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或动物的脑电波,只是在接收之前必须先采集该人的脑电波指纹并储存,有点类似搜索电视频道。

有了脑电波扫描仪,再向他国派出间谍是非常愚蠢的,因为现在用脑电波扫描仪能轻而易举地知道谁是间谍,同时获取情报是如此简单,所以21世纪间谍这个危险的职业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没有危险的特工。

最后说明一下脑电波也是一种电磁波,人脑本身就象一个电视台不断向外发射无线电讯号。脑电波能被接收机调谐接收,不需要向大脑内植入芯片,接收脑电波就象接收电视信号一样。能从脑电波中分离出思维信号、视觉神径信号、听觉神径信号,并把它转换成声音,字和图象,这有点类似天线接收的电视信号。

脑电波扫描仪同时还能将声音和图像信号传送给被害人的脑神径,让人获得声音和图像,比耳朵听和看高清电视还要清楚,还能恶意的控制人的各种生理状态。

包括很多普通人还在相信现在地球的气候寒冷是自然搞的。这其实都是现代高科技,这不是阴谋论。

脑控制实验无论是在私人住宅、公众场合、工业场所,还是在公共和私人交通工具。被秘密选定的受测试者,都会受到这种“神秘武器”发出的含有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智能工厂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