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都市小说 > 智能工厂 > 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财富流向

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财富流向(2/3)

上一页智能工厂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或许有人认为这个数字并不算什么,可可考虑到黄金作为金属货币,其必知属于硬通货,不受通胀系数影响,而且基于银行的运作方式,这笔黄金的价值,应该等值于十倍以上的纸币面值。

这只是最低估计,实际上。黄金作为国际货币,代表的可是一个国家的金融储备,其战略意义是纸币所无法比拟的。

此外。美国人还没有对一袋白金和袋稀有金币进行估价。

1946年初,默克斯宝藏中的货币黄金被移交给盟国战争赔款委员会,最后交给美英法三国黄金归还委员会,他们负责尽快将这些黄金交还给受害国的中央银行。

但是实际上,这些银行基本都是犹太银行家控股的产业,谁是最终受益人,不用说也知道了。

在欧洲找到的其他纳粹宝藏没有任何一批能与默克斯宝藏相匹敌。另一笔规模近似的宝藏是克罗地亚乌斯塔沙政权掠夺的黄金。但这批黄金最终并没有被找到。

有迹象表明,它们极有可能被梵蒂冈和中央情报局秘密运出了欧洲。这份宝藏究竟有多少留在梵蒂冈仍然是个不解之谜。在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地区还发现了几处规模较小的纳粹藏宝。

纳粹曾经在这里设立了坚固的“人民堡垒”,试图进行最后的顽抗。

人们对于默克斯宝藏的具体价值并不存在分歧。争论在于这些宝藏的来源。以及后来是如何处理的。另一个谜团是这份宝藏在纳粹掠夺的巨大财富中占多大比重。

不过很多西方经济家在近年来也开始不断指责,作为纳粹德国曾经的东方盟友,华夏联邦到底从德国那里得到了多少财富,没人知道具体的额度。但这绝对是一个天数字。

而历史是没有对错的。只有强弱,正如当年英法联军肆虐北京给中国带来的痛苦一样,华夏联邦利用二战掠夺欧洲的财富,也并不存在道义上的问题。

用政治上的观点来看,这只不过是一次交易,华夏联邦出售德国想要的东西,然后收取报酬,仅此而已。

如果非要指责的话。貌似每一个国家在战争前都和德国进行过类似的交易,而美国更是在二战早期一直向德国输出战略物资。

人与人之间。才讲道德善恶,这是私德。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只有强弱和利益,道德不过是其次的问题。

在战争期间,一些国家在中立国的保护伞下与纳粹继续进行贸易往来。

中立国从纳粹方面接受好处的另一个证据来自瑞士各银行向瑞士财政部申报的总帐。它从1941年的3.32亿美元猛增至1945年的8.46亿美元。

其中至少不低于亿美元来自纳粹德国,二战期间瑞士曾经接收了价值4.4亿美元的纳粹黄金,其中3.16亿是纳粹从别国掠夺的。

另外还有价值100万美元的黄金从德国国家银行转到了两家商业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和德意志银行。这批黄金随后被卖到土耳其以换取外汇。另有超过亿美元的黄金通过瑞士的中转,分别流入了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

瑞典、西班牙、葡萄牙和土耳其曾向纳粹提供战争所需的基本原料。瑞典提供了用于炼造高级合金钢的优质铁矿砂,土耳其提供了铬,西、葡西两国提供了钨。这三种金属都是制造军火军需品和工业机械的必备原料。

考虑到南美在战后是纳粹残余分子的主要避难所,这些国家尤其是阿根廷黄金储量的变化也很说明问题。

阿根廷的黄金储量从1940年的313.83吨增到1945年的1064吨,增加了6.35亿美元。同样,巴西的黄金储量从1940的45吨增到1945年的314吨,价值为2.66亿美元。

盟国方面,英国在开战后没有与纳粹德国进行过贸易,因此也没有纳粹黄金流入英国和英联邦。法国在投降后基本处于被掠夺的角色,可以忽略不计。

美国参战前,其商人由于国会立法的原因也被禁止同德国进行贸易。唯一在二战爆发后与纳粹德国进行过大规模贸易的是当时苏联和华夏联邦,但彼此间的贸易主要以易货和记账方式进行,也与纳粹黄金无关。

甚至在和华夏联邦的贸易过程中,华方坚持只接受黄金。导致德国不得不而外支付大量的黄金货币,减少了他们的硬通货库存。

关于部分纳粹黄金的最终下落,战争结束前已被运出德国。被用于纳粹复兴计划的那部分黄金至今依然下落不明,其价值也不为人知。

纳粹宝藏中价值更为巨大的是那些数额巨大的无记名股票、债券,以及他们在全世界建立的企业和公司。这些公司持有大量专利,并暗中为纳粹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

现代商业社会的好处,就是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比起农业社会中地主必须依赖土地来作为财富传承的根源不同,现代商业社会。哪怕失去土地,也未必就等于失去一切。

据英国战时经济部评估,默克斯的黄金宝藏仅占德国全部黄金的20%。根据1945年月英格兰银行的估计。被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智能工厂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