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都市小说 > 智能工厂 > 第四百零三章 核弹技术

第四百零三章 核弹技术(2/3)

上一页智能工厂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有力掩护,比如核工业与战略洲际导弹研发中心。

贺州地貌崎岖,田地稀缺,人口更是不多。五年前华联政府就出面帮助这里的山民移居大城市,并且提供了拥有优厚待遇的工作,最终是得到了一大片荒无人烟的土地。

成功的移民政策,有效的保护了这里的秘密。

偏僻寂静的山林之间,修建着一条条宽敞结实的马路,一支又一支的部队在深夜中从高墙深幽的军队大院里开出,乘坐着各种车辆和工程机械走进这个人迹罕至的山脉群落中。

通向山脉里的正是这几条毫不起眼的道路,每一条道路和关卡都有军队在把守。原本在这里开采数木的工人都已清退转移,而山中猎户也被转聘到其他的山区去当护林员。

这样的防御措施仅仅是第一道防线,公路沿着山脉不断的弯曲延伸着,一直通向最深处,时不时可见各种原始猛兽的身影在密林间穿梭而过。

走入这片神秘山脉的最深处,可以看见原本寂静一片的山谷涌现出喧哗热闹的景象。金属切割机、发电机、挖掘机、推土机、吊车、混凝土搅拌机等等各种机械单位在人类的操纵下,进行着繁复的施工建设。

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间间具有伪装功能的房屋、一条条具有抗打击属性的巷道、一根根匍匐在地底下的坚固管道,一座座高耸的金属架,都不断的出现在这个原始的山谷中,点缀着工业时代的标准化之美。

与自然山川如此诡异,又有着隐隐的契合,真是一片盛世的奇景。

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主要的核武研究基地,就是看中了这里的保密性,而这之后,华联军方与内阁都秘密签署件,将洲际导弹研究工作也都搬迁到了这里。

在这里,华联为中国铸造着两把可以主宰未来人类世界的宝剑——导弹与核武。

能够参与这个计划的人,都是华联真正的核心高层,也是产经联与政府、军方联合主导的最高机密。知道整个计划和真相的人,绝对不会超过七人,就连身为元首的陈炯明,也仅仅是得知其中的大概。

负责建设的导弹工程师们,正在指挥着工人们工作,这些工人都是身穿军队制服,属于军队内部体系中负责承办大型秘密工程的工程兵。

按照现在的施工进度与施工规模,导弹发射基地会在一年后完成。为了赶工,发射架采用了外置式而不是原本的全埋式固定设计,所以为了保护安全,从发射场地到路面交通都做了一定的战地伪装。

毕竟是为了应付战争而临时赶工弄出来的发射场,与原本设计的那种拥有漫地下坑道、完善的生活设施及发射所需要的燃料贮存、防护设施都没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不过这些都不要紧,虽然现在的这些导弹部队需要静卧深山,守在军用巷道深处。可是在这里建造的发射场地,都能对外保持较高的机密性,不容易被列强所侦测到。

而数十年后,科技的发展会解决一切难题,这些现在还只是傻大笨粗的固定式战略洲际导弹就会被机动力更高、躲藏性更好,甚至是发射更为便捷高效的移动式导弹所代替。

一旦在这种技术上拉开差距,就可以持续保持优势,将各国远远抛在身后。但是目前,一切仍需要保密,因为列强诸国同样拥有开发导弹的工业实力,而德国已经在秘密研究之中了。

除了这里,还有几处导弹发射基地也在研究当中,不过这些仍然无法满足华军对军事上首轮打击的要求。洲际导弹不像远程或中程导弹那样简单,固定的发射架、燃料的贮存、日常的管理等都是需要消耗掉大量的人力物力。

除了导弹发射场地不足,洲际导弹运载体的产能同样也有问题,战略导弹不同于普通的火箭弹,任何的疏忽都可能会导致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此前华联运载火箭的研究当中,就曾经出现过数次这种有小错误导致的失败,造成了研究上的巨大损失。

运载弹体由于发射之后在大气层中剧烈摩擦产生超高温,进入近地运行轨道之后又急速降温弹头返回大气层时再次摩擦产生高温,工作环境数次变化致使从最微小的一的零件到保护外壳都需要足够的强度和耐热性。

能生产出这些零件的厂商仅有五家,运载弹体的制造同样是让政府与军方头疼的问题。

运载火箭的研制按部就班的一步步落实,而核弹的研究计划也在有条不紊地向前迈进。在柳州的的和工厂里,一枚氢弹弹头正在进行最后的总装。就在总装车间里,还有许多散件正在等待着摆上总装台组装上阵。

1937年的时候,钟泱已经秘密完成了原子弹研究,只不过为了保密,是在海底进行的核爆试验。一直以来,都没有与其他任何人说起过,这次向军方提交的这几枚氢弹,不管是在体积上还是质量上,都比两年前的产品更加优秀。

一切的秘密研究,都是钟泱亲自主持,能够参与的人也不多,陈泽、刘浩然和伊忠明他们是知情的,毕竟如此庞大的武器研究项目,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能瞒过这三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智能工厂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