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都市小说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三百二十二章 大明的忠臣!

第三百二十二章 大明的忠臣!(2/3)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土地就不会被人抢走,没有人能否认汉人对土地的热爱。

在大理寺的一百三十多位学子,听完朱瀚的话,有些意动。

读书读到名垂青史,这也算得上是人生圆满,但是去海外……学子们还有些犹豫。

“大丈夫立于天地间,自当为国效力,吾等虽是读书人,却也有以笔为剑的勇气!”

学士看着朱瀚,很认真的回答道:“我们只是担心到了海外,再无归家的可能!”

朱瀚却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你们只要心中记住自己是个汉人,是大明的子民,去哪里都是为国效力。”

朱瀚要打破的,是人心中‘家’的概念叶落归根的道理,朱瀚懂,他也愿意给大家叶落归根的机会。

可是,在死之前,哪里用得着把目光都盯在大明本土?

非得流放才能让他们去外面吗?

这样不行,朱瀚得让更多的学士到海外去。

文化,是统治一个地方的根本,传承数百年的四书五经,只要传播出去,就可以起到很好地效果。

再说,朱瀚打下那么多海外土地,他不是为了掠夺,而是为了经营,将其真正变成大明的土地,这其中文化的入侵必不可少。

这些学士自愿前往海外,只要做出一定的功绩,就可以从海外把人调到大明本土继续为官,这种官员的选拔模式,将会成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这些学士如果想继续留在本土,一辈子或许都没有实现抱负的机会。

朱瀚把这些话告诉在场的学士后,他们顿时就慌了。

到海外为官,在提拔的时候十几个人里面选一个人,可如果留在大明本土,将会是几百个人里面选一个,这其中的晋升难度会有多大,任何人都想得明白。

怎么选?

大理寺的这一百三十多位学士,顿时觉得自己左右为难起来。

有学士想自己主动站出来去海外,可看到周围没有人动,也认为自己和同窗坚持这么多天了,现在去海外,是不是会被周围的同窗骂成叛徒,想想自己以后还要跟着他们同朝为官,就这么当了‘叛徒’,以后自己会举步维艰。

干脆,算了吧。

下次再找机会。

朱瀚见这些人都无动于衷,笑了笑:“好,人各有志,我虽然是大明的英王,但也不会强迫你们,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希望你们好自为之。”

说完,朱瀚头也不回的离开,留下一众学子站在原地凌乱。

紧接着,朱瀚去了另外一个学士、学子们聚集的地方,然后把他在大理寺说的话又重新说了一遍。

这些话虽然谈不上什么高谈阔论,但却很务实,朱瀚说的都是大明接下来的国策,开科取士也会影响到学士、学子们接下来的命运,话已经说的很透彻,学士、学子们如何选择,那就不是朱瀚能左右得了的了。

……

北平府。

作为前朝蒙元的国都,北平府的读书人还是非常多的,加上朱瀚和朱元璋想要让朝堂官员的祖籍达到一个均衡,所以在开科取士的时候,朱瀚和朱元璋下意识的会增加一些北方学子的数量。

齐鲁和北平,算是大明北方两个很关键的地方,进士榜上这两个地方的北方人占了九成之多。

这也从侧面说明,南方的人更加富饶,江南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

即便有朱瀚和朱元璋在侧面的帮助,北方的学子在进士榜单上的名字越来越少。

对此,北方的学子非常不服,他们不觉得朱瀚和朱元璋有什么问题,而是南方的学派派系太重,他们就算想要在学术上交流也非常困难。

不过,现在却有了赶超南方学派的机会。

到海外去当官!

应天府中,朱瀚痛斥学士们的话传出来,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北方的学子也知晓了这件事。

朱瀚要让读书人到海外去教化海外土着,让他们学会四书五经,让他们从语言和文化上,变成‘大明人’,和这一消息一同传到北方的,还有那些受征召的学子不愿前往海外的消息。

北平府的学子们一听,立刻来了兴趣。

这是机会啊!

很快,就有领头人把一众同窗聚集在一块,商量着前往海外当官的事情。

去海外……

合适吗?

有些人不是特别的想,他们认为自己一旦前往海外,就会天人永隔似得。

“为什么不去?这是我们北方学派一举超越南方学派的巨大机会。”

带头的人有些豪气,也带着振兴北方学派的重担,大声说道:“诸位同窗,我们都知道,英王和陛下对我们多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