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都市小说 > 1926之崛起 > 第六百零三章抗战 上海淞沪抗战(四)

第六百零三章抗战 上海淞沪抗战(四)(2/4)

上一页1926之崛起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人打中国人的“铁军”而已。

只不过,盐泽幸一忘记了一句话,“一头狮子率领的绵羊胜过一头绵羊率领的狮子”。

“铁军”之所以被称为“铁军”,没有出色的“狮子”领头,那肯定也成不了“铁军”。那么“铁军”北伐所向披靡,领头的是些怎样的狮子呢?

当年北伐,国民党的中央关报《民国曰报》,曾这样评述“铁军”将领:“张向华之蹈厉无前,陈真如之指挥若定,蒋憬然之谋定而战,叶希夷之勇冠三军,黄御行、蔡贤初之立马疆场。”

张向华就是12师师长张发奎,后来成了汪精卫反蒋的重要将领,此时已经打光了老本,成了军人政客。黄琪翔(黄御行)则当了第三党领袖,叶希夷就是名将叶挺,不过这会他正游历欧洲呢。

剩下的三位,陈铭枢(陈真如)、蒋光鼐(蒋憬然)、蔡廷锴(蔡贤初),此时全在19路军。做个不是很准确的类比,三个人颇有些刘关张的关系。

三个人中,陈铭枢是刘备,他对19路军有着绝对的掌控权。因为整个19路军,就是当初由陈铭枢任师长的北伐军第10师发展而来,干部基本上都是陈铭枢提拔而来,说19路军是陈家军其实也并不为过。所以,不管陈铭枢政治上如何站队,拥蒋反蒋,返粤离粤,19路军都能跟着陈铭枢的指挥棒走。

而蒋光鼐则类似于关羽。说起来,蒋光鼐比陈铭枢还大两岁,论年龄绝对是三个人中的老大。但是在19路军团体中,蒋光鼐却一直扮演着第二把的角色。陈铭枢当师长,他就是副师长,陈铭枢当军长,他就是副军长。蒋光鼐和陈铭枢同是广东陆军小学出身,又是在陈铭枢的介绍下加入的同盟会,两人风风雨雨二十多年,一直站在一起。说起来,蒋光鼐担任19路军总指挥,是最高指挥官,但实际上,蒋光鼐却忠实的尊奉着陈铭枢的指令。

而蔡廷锴则更像张飞,当然,蔡廷锴没有张飞那种豹眼环睁,喝断桥头的威猛造型,乍一看,蔡廷锴瘦瘦高高,更像根电线杆,并没有多少威风。但是这个三人组合中,与19路军未尝稍离,每战必与的,却正是这位19路军军长蔡廷锴。

三国演义里面,刘关张聚首古城再起兵,刘关是光杆而来,班底还要靠张飞在古城拉起的队伍。这一点,蔡廷锴对19路军也是作用很大,想当年陈铭枢、蒋光鼐因拒绝反蒋,孤身离队,只剩下蔡廷锴一个人带着第10师,蔡廷锴还被叶挺拉着参加了南昌起义,但是一出南昌城,蔡廷锴带着第10师就脚底抹油,逃到了福建。正是靠着蔡廷锴拉出来的队伍,陈铭枢、蒋光鼐才能再与蔡廷锴相会,奠定了19路军的基础。

陈铭枢是广东合浦人,蒋光鼐是广东东莞人,蔡廷锴是广东罗定人。19路军的子弟,军官士兵也多是广东人。漂泊在外,就是所谓的客军,甚至可以说是一支流浪军。对于他们来说,上海不是他们的家乡,更不是他们的地盘。一旦战败溃散,这支没有地盘的军队连翻盘的会都没有,只有覆灭或被其他军系吞并的命运。

军队没了,个人的政治资本当然也当然无存。然而这三个人没有为了要保存实力而稍有退缩。

在曰军发出最后通牒后,蒋光鼐在在19路军会议上就说,“上海虽然不是家乡,但上海却是国土。为了保卫国土,我们要有决死的精神,就是全部牺牲亦所不惜。我们的死,可唤醒国魂,我们的血,可寒敌胆”。

如此惊天地的豪言壮语,当可愧杀张学良了!!!

19路军甘愿全部拼死在这片异乡,这和不抵抗到底,宁愿抛弃家园父老,真是云泥之别。

不过,打仗并不是仅凭一股子勇气就能打赢的。孙子兵法说,未战庙算,多算者胜。

而19路军进驻京沪地区时,并没料到要在上海跟曰军作战。那时军长蔡廷锴最头疼的,还是怎么向南京孙科政斧讨军饷,让部队换上冬装,并没有事先做好战争准备。18号曰僧事件后,19路军将领们才发觉苗头不对,开始备战。

没阵地。上海郊外,是标准的江南水乡,地势平坦,缺少隐蔽。没有工事依托,面对强大火力的曰军,吃亏肯定小不了。蔡廷锴听说只有在吴淞口一带有预设阵地,因为那是黄浦江进入长江的口子,属于国防要地,才修了一些工事。可是等蔡廷锴跑过去一看,却发现工事修筑非常简单。赶紧修筑吧,得要材料,可军政部不但没钱,连现成的工事材料也拿不出,只能自己买。

说到钱了,蔡廷锴想起来了。这第二个问题就是没钱。

19路军连军饷都欠着呢。没办法,这钱得花,咬咬牙,蔡廷锴挤出来一点压箱底的钱,但是得小心翼翼的花,能花多少呢?蔡廷锴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1926之崛起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