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仙侠修真 > 华娱之黄金年代 > 第一百四十六章 探班

第一百四十六章 探班(3/4)

上一页华娱之黄金年代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的人、物、景,剧组不辞劳苦地全国各地选演员,不问身份背景,只要形象性格符合书中人物,都会想尽办法拉进剧组,这些演员在当时来说,籍籍无名,但最终因为一部《红楼梦》,互相成就,这在后世拍戏就要找大牌一线的影视圈,是不可能的事。

剧组为了选最合适的景,也是全国各地辗转,而不是随便搭个摄影棚完事,为了给后代留下可供参考的实物,剧组最终花了在这个年代来说不菲的价钱,在河北某地落成了荣国府、大观园等建筑,直到几十年之后,依然在影响世人,这是后来拍完一部电视剧,就拆掉摄影棚的剧组不可能相比的。

其次,正式开拍前的集中培训更是开了中国影视圈的先河,从最终成片的效果来看,这也是极其重要的。

后来许多电视剧只要演员到位,一人一个剧本研究几天,或者干脆现场背,或直接弄个提词器,又或者直接让演员张嘴“1、2、3、4、5、6、7、8、9”的狂喷,这样就敢拍。

87版《红楼梦》可不是这样的对待表演工作的,剧组的所有演员都是全国各地去找的,几乎所有人都不是科班出身。

王福林导演这样决定,遭到了无数人的反对,可他依然坚持,只要是因为这样的人可塑性强,没有太多的套路。

在演员招齐后,剧组也并没有急着分配角色,而是对这一群小演员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培训,三年啊。

后来的电视剧组,三个月有吗?

三周有吗?

很多人觉得自己是大牌,不到电视剧开拍前一秒,都不到场,甚至拍戏的时候,有一点儿不满意,直接走人,更有甚者,甚至连剧组都不来,全程靠抠图,仗着自己是大牌,私下也不跟其他演员配戏找感觉,这样就想拍出好的电视剧,想超越经典?

特么门儿都没有!

易青前世看了太多所谓的大牌演员,那些人真的好意思说自己是演员?

这些所谓的大牌也就是被人称作流量明星的一个群体,而催生这个群体诞生的,则是一些资本盲目的投入,只要有流量,有关注度,就能当演员,就能演戏,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从什么时候开始衡量一个演员的标准不再是演技,而成了流量的?

这些毫无演技,只会对着摄像机镜头卖萌耍帅的所谓“演员”,带着迷之自信闯入影视圈,以背台词当做敬业标准,以擦破点儿油皮当做敬业标准,以天刚蒙蒙亮就来到剧组当做景标准,殊不知,这是他们的职业,他们所做的完全就是这个行业对于演员这个职业的最低标准。

可这些迷之自信的“演员”们,却看不清自己,更看不清演员这个行当,难道还能指望他们对于表演怀着敬畏之心?

能在进组之前看看剧本,知道自己演的是谁就不错了。

可红楼剧组的演员呢,为了自己的角色,哪怕是很小的一个角色,他们付出了三年的青春。

红楼剧组这三年培训了什么呢?

《红楼梦》说的毕竟是一个贵族的故事,自然是培养这些演员的公子小姐气质,这是言行声色,手眼身法步,是骨子里的贵族气质,此外还有琴棋书画诗酒花这些技能,都要有,后来那些所谓的流量明星,小鲜肉,除了一张脸,还有什么?

易青亲身经历了长达半年多的培训,所有的演员都聚在一起,无论角色大小,大家吃住在一起,住集体宿舍,没有人享受特权,这样培养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在拍戏的时候才能更有感觉。

剧组还请来了不少专家给演员们授课,不仅仅要熟悉原著,要背熟台词,更要熟悉那个年代,那个社会环境下的风俗人情,熟悉每一个角色的定位,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把自己代入情境,演的时候才能更游刃有余。

可以说,没有拍戏前的集训,就不会有后来的经典。

其三,惊为天人的作曲,87版《红楼梦》不仅剧本遵循原著,演员三年集训培养气质,教习表演,私下磨合,更找到了著名作曲家王利平来作曲。

那些曲子听来如怨如诉,如泣如慕,催人泪下,让人为之震撼,后来也成为多版红楼争相引用的曲子,已经成为绝唱。

后来王利平自己也说,为红楼作曲,是他最耗费他心力的一个工作,作曲过程中,数次哭泣,可见情真意切。

要衡量一部影视剧是否经典,看得不仅仅是演员的表演,还有贯穿影视剧始终的作曲,它是一部电视剧能否成其经典的灵魂。

易青懂音乐,也懂红楼,看过无数遍红楼之后,再听到王利平老先生作曲的红楼歌曲时,他觉得那就是为红楼而生的曲子,这不是随便找个作曲家就能完成的,老先生为了作这十几支曲子,花了一年零九个月才完成,这就是匠心,这是从字里行间挖出来的曲子,不对红楼烂熟于心,何能得来?

其四就是演员们的表演了,比如后来人们提起林妹妹,估计谁都会第一时间想到陈小旭,虽然此前此后有许多版本的林黛玉,但以陈小旭的最为传神。她不是最美的,这点大家都承认,但她演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华娱之黄金年代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