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都市小说 > 贞观俗人 > 第1157章 水捞白银

第1157章 水捞白银(2/3)

上一页贞观俗人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每亩盐田能产到五千斤,这确实是非常不错的产量,但其中的辛苦,也只有在盐场上整天坚守的人才能体会,晒盐最盼好天气,最怕打雷下雨,一听到雷声,不管是三更半夜还是什么时候,都要立即赶到盐田用毡布把盐池盖上,否则大受影响。

春盐最好,都是精细盐,而到了秋后收取的最后几茬盐则是大颗粒的粗盐。

收盐季的时候也不轻松,需要人工不断的在盐田挑动,以保证结晶时盐更精细,一天得搅拌起码十几次,到了捞盐的时候,湿盐沉甸甸,一筐得有二百多斤重,一遍遍的往岸上挑。

从每年春天开始抽水忙碌,到秋后才结束一年的活,这种看似水里捞白银的活很轻松赚钱,但其中的辛苦真是少有人知。

尤其是在中原的那些盐场,赚钱的是盐东家,而干活的是盐丁,工钱少活却累,他们许多人常年打着过膊光着脚在盐田里风吹日本,晒的跟黑炭似的,收入却一般。

而一些小作坊的盐户,甚至还在采用最古老的办法煮盐,忙碌一年到头,其实也赚不了多少,真正赚钱的都是盐商和官府。

许多盐场直接用奴隶制盐,每天在监干的皮鞭下如牛似马,比那地下矿洞里的矿工也好不到哪去,经常干不到十年就累死病死了。

秦琅在旧金山和新金山都建了盐场,一来是要自给自足,满足吕宋岛上日渐增多人口的需求,二来也是觉得盐本来也确实是个很有利的买卖。

采用新技术晒场,虽然前期投入成本大,这些风车造价都不便宜,但可以减少人力,提高产量,长远看其实还是很划算的。

两个盐场如今总共拥有近三千多亩盐田,年产十五万多石盐,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吕宋岛自己所需,甚至还可以将大量的盐运到林邑、交州等地去销售。

老头子们听的十分兴奋,非要先去盐田转一圈。

当他们看到盐田里的那些枝条架风车时,更是叹为观止。

这些枝条架风车,没有抽水风车高,但体形却更庞大,每架只有抽水风车一半高,约三丈不到,但却足有十多丈长,上面还有行人通道,可从地面登竹梯走上中间顶端,以操纵风车的方向,调整风力大小。

蔚蓝天空下,新金山海湾南岸,整齐排列的地面抽水风车和枝条架风车,白色帆布风叶迎风转动,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山中挖黄金,水里捞白银,遍地是沃土,这里还真是金银岛啊!”

晒盐的利润巨大,是谁都知道的事情,朝廷改革盐法,实盐专卖,因此一年获得数千万。

而那些大盐商们,也个个赚的盆满钵满。

谁能够拥有一个大盐场,谁自然也就能赚的更多。朝廷现在对盐的政策是民制商运官收商卖。

整个盐的制作和销售都是民间商民的商业行为,朝廷只负责征税,发放盐引。盐户和盐商把生产好的盐,先纳入各地盐仓,朝廷根据盐的等级等按标准价收购。

然后盐商先向朝廷买盐引,这盐引里已经包含了盐价和盐税,交完钱拿到盐引,就可到各处盐仓提取盐,然后再贩销各地了。

整个流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没那么复杂,朝廷要做的就是打击私盐,保证所有盐生产出来后,都要先进入盐仓,禁止盐民和盐商私下买卖。

朝廷在水陆要冲建立盐仓,另外各常平司中也有专门的盐仓,这里面的盐都是朝廷每年预储备的盐,用来稳定市场上的盐价。

一旦盐商们销售的盐价超过了警戒线,则常平盐仓就会以平价卖盐,以打压盐价,维持盐价的稳定,保证老百姓吃盐。

通过这些政策,朝廷保证了每年巨大的盐税收入,同时也不用自己投入太多精力物力等在盐务里面。

朝廷也不搞什么盐区划片销售,也不搞什么盐商销售资格,反正谁交钱谁就能买到盐引,谁有盐引谁就能支盐卖盐,就这么简单。

盐仓收进来多少盐,那边就开多少盐引单,不会超发盐引。

朝廷每年需要投入比较多去做的就是全国各地联手打击私盐,打击盐民盐商私下交易行为。

高盐税导致私盐暴利,买卖私盐现象严重,许多人铤而走险,但朝廷也制订了严苛的刑法来打仗,贩卖私盐十斤以上者,抓住就要处以巨额罚金,并强制性的移民边疆。

朝廷不轻易杀私盐贩,也是因为如今积极的拓边政策下,到处都缺人,把他们扔到边疆去垦荒实边,比杀了更有用。

秦家吕宋岛的盐,自产自销,在吕宋岛上不需要上缴朝廷盐仓,但卖给岛上的商民,价格也跟中原差不多,所以秦家实际上等于也征了笔盐的重税,却独得其利。

秦家把盐运到林邑、真腊等地去,凭借着秦家盐的精细优良,抢占高端市场,同样不需要给朝廷交税。

本质上来说,秦家这种行为也算是私盐贩,但因为没在中原销售,因此朝廷管不到。

一石盐卖一千多文钱,一亩盐田年产五十石收益五十余贯,三千多亩盐田,一年毛收益就是十五六万贯,哪怕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贞观俗人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