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一种矿物颜料,元代时由伊朗引进。
把这种颜料绘制在铜胎上,就是著名的景泰蓝,而绘制在瓷胎上,就是珐琅彩。
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制作过程非常繁琐。
先在jdz烧成白瓷;然后把白瓷送到神都,由宫廷画家彩绘、题诗、署款;
最后再由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烧制。
不同于一般的彩绘颜料,珐琅含有大量的氧化硅(玻璃的主要成分),更像低温铅釉。
烧成后表面光滑有玻璃质感,且有一定的厚度,能明显看出立体感和层次感。
康熙时的珐琅颜料全部依赖进口,色彩种类比较少,只能简单地绘制些花卉类题材。
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开发出近20种珐琅颜料。
这一时期色彩大大丰富,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古代彩瓷工艺也因此发展到顶峰。
为了完全凸显出彩绘的艳丽多彩,釉上彩基本都是绘制在白瓷上。
但也有特例,会在烧好的白瓷(或不施釉的涩胎)上画好图案之后,再在空白处施一层低温彩色釉作为地色,之后二次入窑低温烧成,称低温色釉釉上彩。
品种有黄地绿彩、黄地三彩、蓝地黄彩、蓝地三彩、红地黄彩、绿地红彩、紫地三彩等。
本章已完成!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