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哲看到的青铜簠的数量,就比较多了。
而保存的比较好的也有几件,比如一件西周晚期窃曲纹铜簠。
在这里断代也比较容易,就是因为窃曲纹。
这是一种波纹,或者说是蛟龙纹。
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抽象化,形成一种新的主导性的纹饰,就是窃曲纹。
其名称也是据《吕氏春秋》:“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
《离俗览》记载,窃曲纹的基本特征是一个横置的s形,正符合于“上下皆曲”的特点。
这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的简化和抽象化。
周代打破了商代以来,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格式。
一般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
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
窃曲纹由鸟纹、龙纹衍化而来的痕迹是很明显的。
试将一部分鸟纹加以排比,可以推测出它向窃曲纹衍化的具体过程。
较早的鸟纹在翅膀后边,接连着一条长长的尾巴。
后来这个尾巴与躯体分离开来,成为一个弯卷的抽象纹饰。
再后,鸟身部分也抽象化了,却保留着原先的一根长长的羽毛。
最后,这根羽毛也消失了,形成了典型的窃曲纹。
著名的大克鼎上,就有窃曲纹。
这一点知道的人肯定不多,也许有不少人见过大克鼎,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上的纹饰是什么,叫什么名字。
本章已完成!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