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炼丹时,对于原来生硬的化石应想方法使其变小变软,并要除去里面的有毒物质,这样做成的丹丸才可以食用。炼丹家们发现矿石中存在着大量的硫磺,它可以改变矿石的体态容貌。
同时冶炼过程中,他们又发现硝石可以作为制溶解金属的溶剂的主要原料。最终他们得出:硫磺、硝石和木炭三者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会得到爆炸的火药。史料表明,早在唐朝初年,炼丹家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制成火药的原料,并称之为“伏火法”。
不过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如何早日炼成仙丹,他们并没有想火药爆炸带来的威力。直到唐朝末年,战争频繁,炼丹家们四处流浪,没有投宿之地,只好投身军营。他们将自己精心研究的火药配方献给冲锋上阵的军事家,军事家如获至宝,意识到火药对战争的重要性。就这样火药就在唐朝末年出现于战争上。
两宋时期,火药发展非常迅速。北宋太祖即位后,下令在东京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设立专门生产军用物资的机构,名叫“广备攻城作”。该机构的组成部分中,就有专门研究制造火药武器的“火药作”。据宋史上说,宋太祖开宝三年,冯继升向宋朝政府献上了做火箭的方法,宋朝政府赐了他一些东西作为奖励。将军唐福也向宋朝政府进献火箭。
为了生产大量的兵器和对兵器的进化,宋神宗设立了“军器监”,专门负责关兵的器制作和改良。此外,朝廷大力鼓励全民参与军器的研究和改良,凡被采纳者一律予以重赏。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百姓对武器研究的兴趣,使兵器制作有了很大的提高。南宋时,火器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出现了喷气式火箭和管形火器。其中“喷气式火箭”被认为是当代火箭的鼻祖,它的工作原理是基本一致的。管形火器是利用火药的爆炸力来发射的。
火药不仅可以在军事上运用,而且它还广泛运用于民间,比如逢年过节,人们将火药制成色彩斑斓的焰火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息。除此之外,火药在修建道路、开山采矿等方面都发挥了作用。
周邵有时候都觉得,李世民可能是更看重炼丹,所以才让周邵研究火药,试图从中找出长生久视之法。
不过周邵注定要让他失望了,他研究的是纯粹的火药,不是什么丹药。
如今已经研制成了黑火药。
周邵觉得,给自己足够的时间,自己甚至能造出火枪火炮出来。
到那时候,就是个人勇武终结的时候。
一般说来,古代战争兵并不在多而在于精,勇武者,多为领兵打仗的主将,主将一死,就意味战争失利,中国古代到宋朝之前,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军人,形容战争的惨烈,通常是用一个词,血流漂杵。杵说白了就是木头棒子,下面人都用木头棒子打仗,你觉得真正意义上死的人会有很多吗
以一万军队为例,五百精兵,三千常备军,剩下全青壮,一个勇冠三军的人,冷兵器时代钢刀铁甲,一个打五十铁刀锁甲精兵不成问题,放对位置,万人级是胜负天平上重要砝码,十万人级可能不明显,但也有影响。
李世民在洛阳依靠三千玄甲军,击溃窦建德四十万大军,靠的就是秦琼和尉迟恭亲自带队冲锋。
历史上项羽李、存孝也都是勇武过人的冲阵高手,这一派就是名将中的勇战派,这派的特点是依靠自身的勇武来激励士气,常常会干出一些不可思议的战绩,同样的死在冲锋路上也是比比皆是。
一个人的力量在潮水般的普通士兵中终究有限,这是对的,但是一般来说,都是一个或几个英勇的将领指挥一群视死如归的兵士进行突袭。
虽然敌方人数众多,但是突袭的时候很容易实现局部的兵力优势,而且突袭的时候,敌方会一时之间不知所措,再加上夜晚敌方不知对手到底有多少,只听得风声鹤唳,很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进而溃败。
对于一些军纪不够严明,指挥官指挥不得当的场合,前方的溃败很容易导致全军的溃败。就算没有溃败,这么一搞,被偷袭方的士气会受到严重打击,对于之后的战斗来说影响会很大。
这就是个人勇武的出彩之处。
一旦热武器登上历史的舞台,个人勇武的时代,必然落幕终结,这是没法子的事情。
这时候,更注重的是军队配合,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
军队协作,作风优良,能打胜仗。
一块铁可以锯融消损,也可以百炼成钢;一个军队可以碌碌无为,也可以成就不凡的伟业。为提高军队凝聚力。
任何一个团体或个人在前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总是会困难重重,如果轻易放弃,那就前功尽弃。
面对困难,需要的只是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坚持不懈的信念。
有了这种坚定无畏的勇气,就不会惧怕任何挫折;有了坚持不懈的信念,无论风雨兼程,无论霜天雨雪;作为军人,更应该培养自己的优良作风,勇于同各种艰难阻挠作斗争,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作风。
很多时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