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都市小说 > 大汉之我成了千古一帝 > 第105章 先后倒戈

第105章 先后倒戈(3/3)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下饵,一旦袁绍认为自己可以吞下徐州动手,那么就是中原再次大战的一刻。你叔叔陈瑀的那个九江太守做不长,很快就会被赶到东面来,我们必须拿下广陵郡。”

陈登犹豫地说:“皇上似乎能猜到后面的变化,二弟还在下邳,我担心陶谦会恼羞成怒,对二弟不利。”

陈珪的二儿子陈应还在下邳县,这也是陈登为什么能回家一趟的原因;陈珪冷笑着说:“陶谦不敢,要是老二受了一点伤害,下邳城破的时候,我要陶谦全家陪葬。登儿,你端叔已经北上东海郡了,他是庶子,在广陵一直没有出头之日,这次十有八九是本着求贤令而去的。”

陈珪话说到一半,陈登彻底懂了,陈珪说的端叔就是陈珪的族弟陈端,原本在海西靠着教书为生,和陈珪一直有些矛盾;但是陈端的才华不容忽视,陈珪显然相信陈端投奔刘辩以后会被重用,要是刘辩最后改为扶持陈端,自家父子将会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

陈登长叹一声:“父亲,我明白,明天我就去和赵商联系。”

求贤令在徐州的反响不算好但也不算坏,刘辩离开后,先后有十几个人来自荐,荀攸看重的是前莒县令刘阳、广陵人陈端、吕岱,直接任命刘阳为东海郡别驾、陈端为东海军司马,吕岱为统帅千人的曲长。

陈端确实是想着广陵郡的事,只是刚刚投奔刘辩这边,有些话不好明说,因此也没有影响陈登与赵商的接触;随着陈登突然打下下相县,宣布出任邺城方面的江平太守,下邳县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城。

曹操采纳徐庶的建议,并不急着攻城,而是射入大量的书信,向城里的军民通报徐州的情况;最关注的反而是通报邺城,与袁绍怎么划分彭城国与下邳国。刘辩听从荀彧的建议,这次没有再设两个郡,而让曹操与袁绍商议做了一个置换,把彭城国全部交给袁绍,把下邳国全部交给荀攸。

为了让泰山巨寇昌豨满意,刘辩加昌豨为偏将军、关内侯,调昌豨作为荀攸的副手,大军驻扎在下邳国;考虑到陈登已经出任江平太守,刘辩圈定现在的徐州治中从事王朗为下邳相。

袁绍和荀攸都很满意,曹操问来传信的司马朗:“皇上不担心王朗殉城吗?”

王朗可是名士,也是被陶谦一路提携;司马朗笑道:“我带来了将作大匠孔融的一封信,足以劝说王朗。”

孔融和王朗的关系曹操不清楚,但是曹操明白,越是像孔融那样要面子的人,越是不可能轻易在刘辩面前许诺,只要说了,十有八九能成;反正打下下邳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曹操决定还是先和袁绍商议置换的事情。

袁绍接到信也是一喜,由于彭城国的战事在泰山郡、沛国、东海郡之后,逃到彭城的百姓有几万人,除了一开始被颜良、淳于琼杀了一万多人,后面由于田丰发现制止,死亡的不是很多;而下邳国,早就被打烂了。

不过袁绍没有急着表态,而是问身边的薛兰、李封、李乾等人,这些人都出自豫州、兖州的豪门,也是最近带着人马投奔袁绍的将领,袁绍想看看他们的看法;李乾说道:“皇上这么做,无疑是想尽早结束徐州的战事,从曹操的书信看,皇上连徐州刺史都没打算设立,看上去懈怠,其实目光深远。”

“哦。”袁绍给了一个鼓励的眼神:“说下去。”

李乾继续说道:“皇上很清楚,卫将军手下的将士是唯卫将军马首是瞻,皇上现在还是把关中看做敌人,自然希望在其他地方,不产生新的冲突。”

袁绍点头:“田丰,你的看法呢?”

陪同袁绍到达小沛的田丰斟酌着说道:“主公,我们几个月内扩张一倍,现在急需稳定打下的地盘,还需要仰仗邺城调解与张邈的矛盾,对于这种置换的买卖无需计较太多。”

“好,给曹操回话,我同意了。”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