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是在扶持士族吧。”>
诸葛亮皱起眉头。>
沉晨说的科举制度与后来的科举制度自然不同,后来的科举制度变得很虚,出题也是高深莫测云里雾里。>
而现在他提出的科举制度很简单,其实就是考察人的文学水平和治理能力。>
一旦通过了,就能够立即出仕为官,治理地方。>
比如考察经义,就像当初刘表校考邓洪一样,让邓洪解释经义当中的道理,邓洪才能一般,所以答得水平有限,从这里就能看出一个人的经义治得怎么样。>
还有治理乡县,就如同刘备让庞统当某地县令考察其能力一样,只不过是把庞统面临的问题摆在了考生面前,由考生门在纸上解决。>
因此沉晨提出的科举制依旧是结合汉代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办法,并不是像后来明清科举那么复杂而又虚无缥缈。>
简单来说,就是实干为主,能力至上。>
问题在于如果想参加科举制度,首先你得是个有知识水平的人。>
而在汉末,底层百姓是很难读书的,只有世家权贵、豪强寒门子弟才有学习知识的途径。>
因而这科举制度,依旧是与九品中正制一样,令士族为官,底层百姓无缘入仕。>
然而沉晨却摇摇头道:“不,虽然眼下确实是选拔的士族,但不像九品中正制,完全杜绝了底层百姓入仕,兄长想想,现阶段确实是士族入仕居多,可只要我们在各乡县推广教育,设立乡学,总归是有黔首子弟能读出书来,未来就能打破世家垄断。”>
“这样吗?”>
诸葛亮思索着,然后赞同地点点头:“晓卿目光确实长远啊。”>
“而且目前扶持士族入仕好处太多。”>
沉晨一一分析道:“一是缓解我们与士族之间的矛盾,二来因士族掌握教育和知识,人才确实远远多于底层百姓。所以要想国家昌盛,不能够完全杜绝士族,只能普及教育,等将来几十年上百年之后,令底层百姓出更多的人才。”>
刘备集团与南方士族的矛盾太尖锐了,而北方士族又团结在一起帮助曹魏,这样下去刘备集团内部有士族拖后腿,曹魏集团则有士族全力支持,此消彼长,将来恐怕危在旦夕。>
唯有缓和与士族矛盾,扶持士族为官,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而科举制就是解决的办法。>
因为现阶段底层百姓几乎很难读书,即便是明清时期,读书人都得小有家产,才能够维持一个不事生产专心学习的人十年寒窗一朝高中,何况生产力较为低下的汉代。>
所以科举制的出现威胁不到士族,反而会成为中小士族以及豪强寒门的入仕途径,自然不会被他们反对。>
只是目光要放长远。>
九品正中是完全杜绝了底层百姓入仕。>
但科举制人人可以参加,只要你国家昌盛起来,耐心发展基层教育,那么总有一天底层百姓识字率和文化水平上来,就能够打破世家垄断。>
因此从短期利益考量,科举制可以缓解士族矛盾,从长远眼光来看,科举制未来能够吸引底层人才加入。>
这也是为什么隋唐时期科举制依旧被世家门阀控制,但到了宋明清时期,世家门阀却已经不在,底层百姓出身的人能够取代他们的缘故。>
之后沉晨和诸葛亮又聊了一些细节。>
比如考核内容,增设的官府部门机构,还有目前官位品秩的问题。>
官员分为多少石实在太笼统。>
沉晨认为应该官分九品,将九至六品分为乡县级,六至三品为州郡级,二到一品为国级。>
为什么六品会出现乡县和州郡呢?>
因为六品县官对应的是京畿县令,自然要高配,就像汉代的洛阳令不是常规的六百石,而是千石一个道理,所以品秩较高。>
其余丞相为正一品,三公为从一品。三省主官副相为正二品,九卿为从二品。三省左右仆射以及州府长官就是正三品,他们下方还有副手就是从三品。>
武官那边则由大将军为正一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为从一品。前后左右四大将军为正二品,四镇四征为从二品,依此类推。>
这样上述这些官员对应的是原来汉朝秩万石(一品)、秩中二千石(二品)、秩真二千石(三品)等职务。而郡守就是正四品,普通杂号将军也是正四品,对应的是原来两千石的职务。>
也就是把原来的秩多少石分出正品和从品出来,给主官加上副手,分主官的权力,同时也能够把官员细分划出他们应执掌的主权。>
诸葛亮觉得沉晨说的很有道理,便一一记下。>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七月,他们都在准备刘备的登基仪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