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那么多产能给他,因为眼下很要命的一个问题是绿矾油不多了,如果再不把改良铅室法生产线跑起来,制镜厂一个月内就会变成钵板厂。
弗里兹在外边订制了铅室法最关键的材料,十几张很大的铅板,准备用它们搭起几个铅制的反应室,这个东西直到一个多世纪后才被工程师们换成反应塔,弗里兹本来不想太引人瞩目,就采用了传统的设计,谁知道居然左等右等就是不交货,这可难办了!
按照未雨绸缪的思路,弗里兹现在考虑解决没有铅室怎么进行铅室法生产的难题,再去订购钢铁的反应塔已经来不及了,所以被逼无奈的弗里兹只好再考虑一次土法上马。
铅室法硫酸生产的原理十分简单,用硝石和硫化物一起混合燃烧,,然后用水吸收反应的气体就得到硫酸。
可是反应得到的气体氧化性和腐蚀性太强,使用普通的金属容器很快就会被腐蚀穿孔,但好在它有一个克星就是铅,氧化铅层可以保护下面的铅层凸继续腐蚀,但没有铅板其实也是能够进行铅室法反应的。
很早的时候也有人用钵容器来进行反应,这个很好理解,耐腐蚀不污染原料,钵是非常不错的材料,后世连生产多晶硅都有过用石英钵搭建的高纯三氯氢硅生产线,但钵有个缺点就是热胀冷缩的时候乐子比较大,生产线一冷却应力就可能把管线拉坏。
在抗战中来到根据地的大学师生帮助军工人设计出了因地制宜的缸塔法,采用的是根据地就到处可以买到的大水缸,水缸的釉质层可以耐腐蚀,作为反应器和吸收塔都很理想。
所以摆在弗里兹面前有三个选择,钵、铅室、还是缸塔法?
最先出局的是缸塔法,在美国买不到大水缸,自己用钵粉现制釉料涂在陶胚上烧制是可以,成品率不好说,但是完全就没有这个必要啊!
铅室没有铅板还说什么呢,所以打造钵反应室就成为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了!
好在作为一个镜子厂的厂主手里最不缺少的原料就是钵板,先用铁管搭起反应室的架子,再用熔化的铅汁把2米多高的厚钵板一块块的焊接在一起,整个过程十分艰难,必需要把钵先预热倒上铅汁时才不会炸裂,搭好钵反应室之后还要在每一道铅的接缝上涂上沥青避免反应气体从这里跑出来。
沥青当然不如水钵效果好,但弗里兹现在上哪找那么多纯碱去制水钵啊,有了氨和铵盐山寨一下侯氏制碱法并不难,但这么好的事还是等以后再说吧。
前后两段钵反应室搭好后经过肥皂水检漏,正式反应就可以开始了。
所谓改良铅室法的意思是在铅室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段硫酸吸收塔,这是因为长期使用中发现未反应完的氧化氮气体对把亚硫酸氧化成硫酸效果非常好,以至于原来只是用水吸收未反应的氧化氮,现在却成为了主力。
弗里兹自然知晓这个反应的关键是在氮氧化物和亚硫酸之间发生,但实际上反应并非一定要按照这个慕来进行,所以他的方法充满了未来感,从沸腾炉中燃烧硫铁矿产生的含硫气体被通进反应室,由水车驱动的喷淋液喷洒到反应室中。
但这些喷淋液里的成分是超过一定浓度的硝酸和硫酸铁混合溶液,当富含二氧化硫的气体被通入之后奇妙的反应发生了,那些溶解到溶液中的亚硫酸根很快被三价铁离子氧化为硫酸根,而二价铁离子则几乎是立刻被硝酸氧化回三价,产生的氮氧化物则又重新和氧气反应后形成硝酸,如此循环反复,反应速度较单纯的水吸附反应更快。
一阶段反应完成后取出的混合溶液通过蒸馏可以分离出硝酸,蒸发水分后事的溶液中析出晶体是硫酸铁,液体则是稀硫酸和硫酸铁,可以直接用于和硝石共煮蒸馏制取硝酸没有影响。
而第二反应室的喷淋液体主要成分是处理废气用的碳酸钾溶液,待到亚硫酸根浓度很高后加入大量硫酸铁溶液最终可以分离出硫酸钾、硝酸钾和硫酸亚铁,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改良铅室法的三废。
为了增加反应室中的氧气含量,弗里兹还使用了类似拉瓦锡的办法,加热红汞制取富氧空气保存在水洗储气瓶里面,缓慢注入到钵反应室,生成的汞回头再和空气反应制成循环利用。
虽然这样反应下来的硫酸产量并不大,但已经足以应付制镜厂每天所需的不到九十平米镜面镀银的需要,还能有枢,以至于弗里兹都在想有没有必要开发硝酸的新用途,或者进行二期产能扩建。>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