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再次拒绝,便在韩婶子相送下离了韩家。>
从韩家出来,赵军提着喂得罗奔马家去。>
上辈子赵军曾见过这样一群人,他们天天出去钓鱼,钓的鱼自己家吃不了、吃腻了,冻得冰箱里都是鱼。>
后来就送亲朋好友,亲朋好友一开始还挺高兴,但慢慢地亲朋好友家里冰箱也都装满了鱼。>
最后,钓到鱼想送人都没人要了。>
看了眼自己手里的喂得罗,赵军敲开了马家的房门。>
看是赵军来了,马大富、王翠花两口子都很高兴。赵军让马玲拿盆,给马家倒了快十斤的鱼获。>
马大富要留赵军在家吃午饭,在被赵军婉言谢绝后,王翠花进到西屋。>
在马洋的房间里,南窗户下有用松木板钉的长条槽子。>
王翠花在槽子里种了香菜,冬天南边有阳光,屋里又暖和,使香菜长得很是不错。>
王翠花割了一大把香菜,出来递给赵军说:“拿着回去,炸鱼酱、打饭包。”>
“哎呦,大娘,这可太好了。”赵军心想丈母娘也是个会吃的,然后接过香菜,就要往兜里揣。>
“玲啊!”这时,马大富支使马玲道:“你去给找张纸,包一下子。”>
“不用,大爷,不用麻烦。”赵军虽说着不用,但马玲在家听爹的,找出张旧报纸将那把香菜包上。>
“军哥。”马洋欠登似的,从马玲手里拿过纸包,转手送到赵军面前。>
赵军扫了这小子一眼,心想无事献殷勤,这小子肯定有事。>
“一会儿我吃完饭,我上东大沟找你去呗?”马洋道。>
听马洋此言,赵军看向了马大富、王翠花,见二老没吱声,赵军笑着对马洋说:“那就去呗,去前儿拿个喂得罗。”>
“军呐!”刚才王翠花没说话,这会儿可说话了,只听她道:“他要愿意去,就让他跟你们去溜达、溜达,完了鱼就不要了。”>
说着,王翠花抬手往外一指,才继续说:“你给那些就我们够吃了,再有你就拿家去,你们家人多。”>
赵军给老丈人家分了十斤的小鱼,马家四口人都吃不了。>
但赵军笑着对王翠花说:“大娘,我们一会儿下网,过俩小时就起,能起多少算多少。但我估摸那里头鱼能不少,完了咱拿回来炖着吃呗。”>
“哎呦!”还不等王翠花说话,马大富惊奇地道:“这天儿,你们咋下网啊?”>
听赵军把他们下网、下地笼的方法一说,马大富顿时来了兴致。>
“赵军呐。”马大富说:“你大娘饭要做好了,你搁这儿吃呗?完了,咱爷俩一块堆儿去。”>
“啊?”赵军一怔,他忽然想起自己老岳父是个钓鱼爱好者。>
“到那儿我不用你们。”提起钓鱼的事,马大富眉飞色舞道:“我自己抠个窟窿,完了我甩两杆。”>
说到此处,马大富笑了,他道:“我钓俩鲫瓜子就行,回来炒着吃。”>
赵军:“……”>
马玲、马洋、王翠花:“……”>
之前王翠花把脚烫了,赵军来给她送獾子油时,曾见过马大富炒鱼前的准备工作。>
他将好好的鱼用塑料布裹了,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晒。给鱼晒臭、晒到发酵,再把鱼下到锅里不断地翻炒,直到将鱼炒成类似肉松的状态。>
据马大富说,这是他们山东老家名菜炒鱼毛。>
赵军不知道这道名菜是怎么被人发掘出来的,但他是享受不了,一般人也享受不了。>
以前还好,马大富在室外操作,炒鱼的时候也是外面搭两块砖头,中间引柴生火。>
可如今,外面天寒地冻的,鱼拿出去没等臭就冻实了。>
所以,马大富只能在室内操作。>
虽说是冬天,但朝阳的南面窗户每天都有阳光照进屋里。>
把鱼用塑料布一裹,放在南窗户下,应该是能达到马大富想要的效果。>
但马玲和王翠花能干嘛?>
所以,赵军不敢答应。>
这时,马玲在暗中拽了王翠花一下,她还记得上次赵军来时,马大富要留赵军在家吃臭鱼的场景。>
当着女婿的面,王翠花很给马大富留面子,她轻轻拍了拍马玲的手,对马大富说:“你下午去也行,完了你别光顾着自己,赵军他们那边儿有事,你就给搭把手。”>
听王翠花这么说,马大富很是高兴,他就知道当着赵军的面,王翠花肯定会答应。>
马大富一高兴,亲自送赵军出门。看着他俩出屋,马玲对王翠花道:“妈,你咋能让我爸去呢?他整一屋臭得烘的,咱咋搁屋待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