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网游小说 > 糜汉 > 第三百四十章 张温愕然 初为州牧

第三百四十章 张温愕然 初为州牧(2/4)

上一页糜汉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事。

糜旸从张温的手中取过青冥剑,在众人面前他当众将青冥剑的剑身从剑鞘中拔出。

看着那散发着屡屡寒光的剑身,他的脸上流露出十分“喜爱”的神色。

虽然说在当世因为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北方整体的锻造工艺强于江东,但那是于整体而言。

若单单论一二把宝剑的锻造,江东的铸剑工艺可谓是由来已久,并且一直独步天下。

而众人见糜旸脸上浮现对青冥剑的喜爱之色,纷纷都觉得糜旸要接受孙权的示好了。

只是糜旸这时却突然问张温道:“慧恕可知季札赠剑这个典故?”

季札赠剑的这个故事讲的是:

季札出使路过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喜欢季札佩戴的宝剑,但是没有敢说出来。

季札心里知道徐国国君的意思,可因还要出使中原各国,所以没有马上将宝剑献给徐国国君。

后来季札出使回来后经过徐国,徐国国君已经死了,季札于是就解下宝剑,挂在徐国国君坟墓前的树上,然后离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在这个典故中,最让后世人感到向往并津津乐道的乃是季札与他随从的对话。

季札随从问他:“徐国国君已经死了,还要把宝剑送给谁呢?”

季札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当初我心里已经决定要把宝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就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正是因为这一问一答,体现了季札遵守诺言的高尚节操,而这种品德在秦汉之际是极为受人推崇的。

这更体现了剑在秦汉士人心中,是有着忠贞不二的含义。

很多士人,一生的贴身佩剑只有一把。

听到糜旸提起这个典故,在座的许多人中或许有部分人不知道,但是身为吴人的张温一定是知道的。

季札乃是春秋吴国时的宗室,因为他数让王位的高尚作风及出使各国的机智表现,在史书上的评价非常高。

季札更是圣人孔子都加以推崇的贤者。

对于这样的家国古时贤人,没有人会不感到骄傲,并以此为榜样,特别是对于一向被世人贬为蛮夷的吴人来说。

所以当糜旸提起这个故事时,张温脸上浮现出难以掩饰的自豪之色,他答道:“家乡贤人事迹,温一日不敢或忘。”

只是张温在回答完后,脸上却浮现不解之色。

没来由的糜旸突然提起这件事作甚,难道糜旸是在暗示他们吴人会不履行诺言将孙鲁班送来?

不止张温对糜旸此问不解,在座的所有人都对此不解。

而糜旸却没有让他们不解太久,在张温回答他完后,看着张温脸上的不解之色,糜旸脸上流露出笑意。

张大名士,就怕你不知道这事呢。

他将手中的青冥剑重重插入剑鞘之中,然后将手中的青冥剑连剑带鞘的交还到张温手中,他口中断然拒绝道:

“这把剑我不能收。”

当糜旸的这句话说出来之后,张温及一众江东使团的脸色都变得极为难看。

脾气较为暴躁的沉咨直接上前一步,对着糜旸厉声问道:“我主姿态已然如此,而左将军却还出言拒绝,是瞧不起我等吴人吗?”

在沉咨这句话的引导之下,他很自然的将糜旸拒绝的行为,引申到糜旸瞧不起吴人的立场上。

沉咨的反应如此快,除去他本身善辩之外,他在来之前一定有得到孙权某些方面的点拨。

而在沉咨的言语之下,一众江东使臣的脸色变得更为难看,就是场内的很多汉臣都将眉头紧紧皱起。

只是面对沉咨的厉声喝问,糜旸都懒得搭理他。

张温是正使代表着孙权,在身份上与糜旸基本等同,可是沉咨算什么东西?

糜旸澹澹带着冷意瞥了沉咨一眼,就是这一眼吓得沉咨不禁后退。

在沉咨后退之后,糜旸方才对着张温解释道:“人活于世,诺言为重,正如当年的季子一般。”

“慧恕及太尉有所不知,当年我在成都离任北上之前,曾拜访过丞相诸葛公。

在那次拜会之中,诸葛公有意收我为徒,并曾许诺若我能通过他的考验,便将他的贴身佩剑赠予我以为信物。”

“剑乃忠贞之物,而以剑为信物,人一生自然当只有一次。”

“说来惭愧,数年来旸一直未通过诸葛公的考验,因此一直未曾得到诸葛公的佩剑。

然既然诸葛公与旸有信约在前,旸当一辈子孜孜努力以求成约,又岂能三心二意,别取他人宝剑以为信物,又以为贴身宝剑呢?”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糜汉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