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都市小说 > 夫子霸宋 > 第十七章 万般皆是命

第十七章 万般皆是命(2/4)

上一页夫子霸宋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在招信县的横山寨立足,人马不过两三千余。”

杨夫子不怎么看的顺眼的关三郎。

兜头一盆凉水,就浇灭了杨博国防次长的遐思。

听着刘位节制濠滁,手下人马也就两三千。

还是杜充那不是人种儿的封的官。

杨博的心又有些凉了。

士大夫们倒是长了两条好腿。

满腹经纶用来判断形势也很是准确,蹽的及时。

思维还很缜密,蹽的时候还不忘拉垫背的。

蹽不了的,也有一张好嘴。

司马懿的战、守、逃、降、死,让他们玩的炉火纯青。

伪齐的刘豫,伪楚的张邦昌,城下之盟求和亲的邓珪。

搜罗宗室帝姬的开封府尹徐秉哲,金人的好外公、吏部尚书王时雍。

还有刚降不久的宰执杜充杜相公。

想必投奔而去的孙逸也是一样。

这样的文人士大夫,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据城死战的多是杨夫子看不上的贼配军。

杨博还没听说那个文臣士大夫,据城死战,力战而亡呢?

前有种师中,近有李彦仙,后面马上还要加一个赵立。

士大夫们看不上的贼配军,演绎着忠孝节义。

儒家的牲口们却将忠孝节义,就着东京汴梁的繁华吃进了肚子里。

养出了一副无耻的黑心肠。

关三郎能打听清楚刘位的跟脚。

显然这位权知州,也在打着小朝廷的旗号招兵买马。

这些消息应该都是刘位放出来的。

濠滁二州的地盘,几万人都守不住,两三千人纯属开玩笑了。

本地豪强,两三千人,实力如何不问可知。

粮饷显然是不足的。

杨夫子的十八万人,一顿饭就能吃的这位权知州倾家荡产。

“关三郎,可能探知淮南西路还有几个州、府、县城,在朝廷治下?

附近的大股势力,还有几个?”

将大致信息在脑中转了一圈,杨博才开口问了更严重的问题。

这些信息才是确定十八万流民,下一步行止的关键。

“杨夫子,再探,马力有所不及。”

纠正了称呼之后,关三郎依旧敬畏面前的杨天王。

手下的儿郎,已经跑出近百里了。

再远,怕就一去不返了。

这些问题六爷交待过,不能烦扰到小夫子,关三郎也只能按在心里。

“知会六郎,直接过招信县,奔来安县,自来安河入大江。”

文人士大夫都跑了,贼配军还在坚持。

商人匠人也还在,农夫们更是不能离开田地。

要不是有商人还在,路线图杨博都弄不明白。

跟金六郎、上官悟,谈及黄天荡之后,金六郎那边给了几条路线。

经招信过来安入长江,是最短的路线。

想到黄天荡,杨博这边差不多就知道,这也是有答案的选择题。

十八万人,小朝廷无力供养。

想活,依旧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杨夫子带人南渡,就要带人安顿下来,不然就是匪首杨某。

刘家寺大寨得到的金银,对十八万人而言杯水车薪。

想要安顿,就得有财源,带人劫掠,杨夫子还是匪首杨某。

金兀术搜山检海的宝船,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

宝船,必须要弄到一部分。

才能帮助十八万人在江南安家落户。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想着一路走来,被历史的车轮推着。

看似抉择不少,但一步步走的,却好像是已经规划好的路线。

如果心有猛虎,踏在这里,就会是另一种场景。

如今的江淮,千里凋敝、悉为榛莽,正是最好的帝王地。

但赵宋气数未尽,内斗士大夫们最是精擅。

一旦被金贼所趁,那就是千古罪人。

“着甲!”

吩咐一声之后,女书史跟金三娘,就将宝相麒麟甲给杨博穿戴上了。

适应了布甲之后,杨夫子就换了甲胄,每天也是着甲而行。

十几天下来,虽说累的跟狗一样。

但体力也涨了一大截,身材也充实了一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夫子霸宋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