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仙侠修真 > 王大伦的演艺生涯 > 第一百六十五章 致敬

第一百六十五章 致敬(2/3)

上一页王大伦的演艺生涯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所以在演员阵容上,老贾只能从青年实验电影小组的成员到他的朋友圈和合作者中挑选,当然还包括一大批汾阳当地的土著。

比如扮演尹瑞娟父亲的演员梁永浩,他就是汾阳当地的警察,小武里的警察郝有亮就是他演的。再比如王大伦演的崔明亮的弟弟,父母也都是老贾的同乡汾阳本地的土著。

但是问题来了,相比小武就几个演员,站台里有名有号的人物可比小武多出n倍,要不然怎么好意思称作史诗般的电影。

这非专业的演员一多,老贾再也不象拍小武时那么淡定,让他们尽情“耍”电影这种话也说不出口了,每天他都要花大量的精力跟这些非专业人员说戏。

当然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如同煮熟的鸭子,嘴硬!说什么非专业演员对这个职业不熟悉,需要帮他们建立信心,要让他们信任导演和摄制组,要不然就演不好这部电影什么的。

但实际上每天他在跟这些人说戏的时候,如同吵架一般,闹哄哄的都是又急又快的汾阳土话,就连汾阳话说得挺溜的王大伦都听起来吃力,更别说那帮子从京城过来的人了。

这不趁着拍戏的空隙,老贾又在外面的院子里跟梁靖东、扮演崔父、崔弟的几位演员说戏呢。余力威、雅各布,还有那位叫市山三的日本监制在一旁听着,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听懂。他是懒得凑这个热闹,一个人搁在外间一边烤火一边跟女朋友打电话。

“吱呀!”门从外面被打开,就见余力威裹着件军大衣,跑过来。

“还是里面暖和,外面冻死了。”他凑到炉子边,搓着手烤火。他跟雅各布虽然都是香港人,但一个在比利时,一个在英国都待过几年,对这种寒冷的天气多少还有点抵抗力。

“他在说什么呢?”王大伦挂了女朋友的电话,探头朝院子里看了看。

“呃,唔听懂。”

“没听懂你凑什么热闹呀,威哥,有烟不?”

他换了戏服,自己的三五烟没带,兜里就是那种为了符合时代特征,掐了过滤嘴的烟,这抽一口嘴里尽是烟丝。

“给!”余力威摸出一包白壳三五递给他一根。

王大伦吸了一口,点头道:“这白壳的味道也挺醇的。”

“这是特醇三五,焦油含量和尼古丁都要比老三五低。老弟,我劝你以后还是改抽这个,比较健康。”余力威显摆道。

“不抽更健康。”王大伦不惯他作为香港人的优越感,白了一眼,反驳道。

“呃,这倒是。”

一根烟抽完,贾导演总算跟非专业演员们沟通好感情,进屋稍稍稍稍暖和了一阵,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朝里面问道:“姨,裤子差不多了吗?”

“好咧,马上就好!”老太太用标准的汾阳话道。嘎达嘎达的声音顷刻快了起来。

“好,大家利索点,第二场准备了。”

老贾预言的下雪天没有来临,第二天开始转晴了。

外屋,灶台边老太太在下面条。旁边支着张挨桌,四个小板凳,王大伦和崔父、崔弟,围坐在挨桌旁,等着吃饭。

崔弟跟同学打架打破了头,象个伤病员一样缠着绷带,他穿着一身绿色的军装,崔父、崔母和王大伦都是一身蓝色。这个年代和过去三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流行的服装式样草绿色、蓝色衣裤和毛式帽子。唯一区别的是他的裤子是喇叭裤,是老太太根据张军姑妈从广州寄来的那条喇叭裤改的,这预示着变化山雨欲来。

为此他还被崔父训斥了一顿,说是“工人穿上这裤子能干活?农民能下地?”

他的回应是“我是文艺工作者,不干这活。”

总体上崔父对两个儿子的管束是严厉的,只是长子偶尔还要顶嘴,小儿子只有耷拉着脑袋老实听着。

面条熟了,老太太先盛了一碗给崔父,一家之主,这是规矩,然后是王大伦。崔父正在搜查小儿子的书包,没空吃。

以前按规矩一家之主不动筷子,别人都不能先动。但是王大伦长大了,工作了,又是文艺工作者,属于脑力工作者,他对着种规矩很排斥,自顾自先吃起来。

都说山西人做面条那是一绝,老太太的手艺没的说,都是老太太亲手做的手擀面。来两勺酱,倒点香油,倒点醋,拌一拌,就着一大盆白菜炒肉片,这肉片肥的肥,瘦的瘦,肥的都在油里炸过,吃起来别提有多香了。

崔父从崔弟的书包里翻出一把铁尺。

“拿上铁尺干什么?打人啊?”

铁尺果断没收。

老爹训斥弟弟,王大伦只当没听见,自顾自的吃着面条。

崔父又翻出一本小人书来,骂道:“小人书,你多大咧?”

看看封面又翻翻里面,读着封面的字,“茶花女,什么叫茶花女?”

作为家里的文艺工作者,王大伦回答了一句:“卖茶花的女人就叫茶花女。”

崔父翻开来,看看第一页上的简介,看了两眼眉头就皱起来。

“咔!”老贾喊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王大伦的演艺生涯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