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都市小说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八百零五章 内部刊物

第八百零五章 内部刊物(2/4)

上一页百度宅男当崇祯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水泥这股风,自己一两年前就开始放了。从修建实物,比如教堂,比如下水道,到比如还在论证中的人坛,到用红夷大炮开推介会,到修建水坝,到如今自己在这水泥小楼里办公,这些都是自己推销水泥的段,想做到了这种程度,水泥若是还打不开销路,那可真的是白瞎自己做了这么多事了。

按照杨改革所知道的,能修得起引水渠把旱地,滩涂变成良田的,无一不是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也只有他们才能一次动用数千,乃至上万两的投入来做这种事。而这些人家的后台,很多都是杨改革的熟人。

杨改革并不介意这些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获得更多的土地,对于因为土地兼并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杨改革也是知晓的,可杨改革是皇帝,并不是造反者,并不打算推倒这个国家来重新分发土地,对这种事,也基本是无可奈何,也不愿意去管。

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后果自然是更多的农民破产,这在其他时候是可怕的,甚至会造成一个国家、王朝的覆灭,可现在,杨改革却是希望这种后果的,没有破产的农民,就不会有进城的工人,没有工人,就没有税收,从工人上收税,远比在农民身上收税靠谱。

工业化已近启动,殖民扩张已经启动,杨改革需要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破产人口,需要打破土地对人口的束缚。无论是天灾也好,还是这种土地兼并会导致帝国覆灭的[***]也罢,总之,这些都是杨改革所热爱和喜欢的。

当然,敢放任这种事情,里也必须有一定的底线和底牌,那就是对粮食有一定的调控能力,必须要有自己的粮食基地,而粮食基地,杨改革也已经基本打造完毕,所以,对这种事,杨改革并不是很担心,曰后南洋,印度洋的扩张,势必还会有更多的粮食基地,借助信风,季风,借助发达的灯塔网,借助发达的海运,杨改革自信,可以不用担心这方面的事。

思索了一阵的杨改革,抛却掉一些烦恼的事,转而考虑起其他的事来。

徐光启亲自动修大型水力磨坊中心是不行的,顶多只能让他提一些参考意见,顶多能以他的名义主持,这是杨改革的底线了,杨改革实在是不想让徐光启过于劳累。

对于如此旺盛的水泥需求量,杨改革给徐光启的批复就是先建水泥场,先把水力水泥厂建起来再说,没有大型的水力水泥厂,这水泥的产量和价格是不可能大规模应用的。水力水泥厂,却还需要修建水力设施,却又需要孙元化那里将技术转移过去。

技术的转移和互相论证,其实也一直在进行,杨改革麾下的各种科学技术实际一直都在互相的交流和互相论证,开阔这群先行者目光和知识,是杨改革一直在做的,这也是杨改革每天需要批改大量作业的原因。

不过,随着所需要批改的作业越来越多,所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所涉及的人越来越多,杨改革是感觉吃不消了。

从孙元化那里的各种冶金技术,械技术,到水坝的修建方式数据,到张显庸那里的生物科学,到琉璃斋的玻璃制造技术、能力,到历局里各种天文,地理,海况等数据等等的创新和进展,这些,几乎都是通过杨改革来中转的。

杨改革将各处收集起来的技术进展信息,各处发来的求助信息分门别类的整理,然后各自给予回复,或者是给予提示,这占了杨改革批改作业中的很大一部分。这些都是如今这个时代顶尖的科技,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饱含着工作人员的辛勤,每一个数据和结果都是拿银子碓切出来的,都是需要保密的,杨改革也轻易不敢随便的让人代劳,可如今,杨改革实在是吃不消。

随着知识面,涉及范围,涉及人员的扩大,杨改革不得不考虑办一份内部的科技交流刊物,来供自己麾下的科技人员交流。

这个决定,杨改革迟迟不敢下。在这个保密段和措施不咋样的时代,在保密意识不那么强的明朝,技术外泄只怕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杨改革实在是受不了如此庞大的作业量了。还是狠下心来,做这么一份内部刊物,将自己麾下各处的科研科技成果进展做一个刊载,也免得自己一个一个的回信,一个一个的解答。至于技术外泄,这也是没办法的,只能尽量保密了。

“大伴。”杨改革收拾了思绪,喊道。

“陛下,奴婢在。”王承恩连忙答应道。

“找几个可靠的人,朕这里有一些需要保密的东西,需要人来编辑成册,然后刊印出来,然后分发到指定的人里,并且只给指定的人看……”杨改革抹抹额头,说道。杨改革决定,将那些不太重要的东西以内部刊物的形式刊发出去,自己这边只负责管理最核心的东西,不然,事情实在太多了。
&ns;&ns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百度宅男当崇祯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