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都市小说 > 覆清1796 > 第二百五十一章 剿烟

第二百五十一章 剿烟(1/4)

上一章覆清1796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鸦片有多大危害,清政府一直都心知肚明。

而且说句良心话,自从雍正年间起,清朝的历代皇帝,都曾经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非要彻底禁了这祸害不可。

雍正皇帝在位时,每年中国鸦片输入只有二百箱时,就下了严厉的禁烟令:贩烟者,枷号一月,发近边充军;私开鸦片烟馆引诱良家子弟者,照邪教惑众律,拟绞监候。

而到了嘉庆皇帝登基后,对查禁鸦片的态度,更是极强硬,明确不能再进口鸦片,从此以后,鸦片成了违禁物品。

而嘉庆年间,也就成为鸦片贸易的分水岭:之前还是合法贸易,虽说赚了不少钱,但还要一分不少给大清交税。从此之后,鸦片贸易,就成了完全的非法走私。

除此以外,历史上嘉庆帝先后出台了五次禁令,禁止鸦片输入、吸食,也禁止内地栽种罂粟,对于从外国进口的船只,一律由公行保商出面担保,保证他们所承保的每艘船没有装载鸦片,对于查拿不力、得规故纵的官吏役人,均加重治罪。

等到道光皇帝登基后,对于鸦片的危害,更是深恶痛绝,查禁要的力度,也到了空前雷厉风行的阶段。

后人津津乐道的,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其实在此之前,道光皇帝就曾经以凶狠的铁腕措施,掀起禁烟风暴,其霹雳雷霆手段,直叫满朝文武都哆嗦。

道光帝登基伊始,就重申了嘉庆帝时代的禁烟令,律劳卑事件结束后,道光帝大为光火,随后更展开了空前的全国大禁烟,从东南沿海甚至到西北各省,府县村都要排查,各级官员都分摊指标,必须限制上缴鸦片,谁要是交不上,就罢官查办。

这个死命令一下,举国战果辉煌,短短一年间,各地上交的鸦片堆积如山,相关奏折里,还有好些地方官员不畏强暴,可歌可泣的禁烟故事,看得道光皇帝心情大好。

综上所述,清朝自雍正以来,至鸦片战争爆发前,历代皇帝的禁烟态度,都是相当认真的,取得的成果,也是公认丰硕的。

但禁烟的后果,却是相当荒唐的。

一开始禁烟的时候,每年大清输入鸦片只有两百箱,嘉庆年间再禁时,每年已有四五千箱,道光皇帝发狠时,每年更有数万箱。也就是越发狠禁,鸦片问题越严重。

更讽刺的,就是英国鸦片贩子马地臣的讽刺,说身为一个鸦片贸易从业者,最盼望的就是清政府禁烟,每次一有禁烟行动,风头过了鸦片贸易就飙升,赚得盆满钵满。

而且对大清最严重的是:嘉庆年间的禁烟,还有个最惨后果——以前还能靠鸦片收税,之后鸦片贸易非法,税都没得收,白白银钱外流。

越禁烟,鸦片贸易越火爆,火到连鸦片贩子都盼着禁烟,为什么?

林林总总的原因,相关史料总结了很多,但除去社会原因和英国因素外,清政府却还有俩个要命毛病。

第一个毛病,就是技术水平。

鸦片演变成走私后,利润十分大,发展十分迅速,相关的走私团伙,更是鱼龙混杂。

这类团伙以英国人为主,另外还有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印度等各国人,都是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江湖,跑去走私贸易,各个熟门熟路,做买**猴子都精,经常是把装载鸦片的趸船停泊在珠江口洋面,然后跑进广州城,在商馆里和中国烟贩子谈判,其走私之灵活,令人防不胜防。

而更叫清政府犯愁的,却是鸦片贸易的大杀器:趸船。

趸船,英文叫storeshi,意为洋上仓库。这种船的船身高得出奇,制造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航海,而是为了代替仓库,专门为存放鸦片而建造的,鸦片贩子也因此称之为鸦片母船。

这种船只除了大而坚固,火力配备也强,远远强于清朝的水师战船:当时的清朝水师,不说和英国比,就是和明朝比,也不见了明代时强大坚固的一号福船。

对上大趸船,基本就是找揍。所以长期以来,明知道这帮人的把戏,清朝的沿海水师,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打不过趸船,那就抓接应的中国烟贩快船?

没想到这事更难!中国走私犯大都是沿海各地的帮会成员,有青帮的、有三合会的,更多的是天地会。他们付过定金,凭着票据,就可以到海上提货,将鸦片装到武装快船上,即俗称的“快鞋”、“快蟹”、“扒龙”,船挂三张帆,左右有五十支桨,船员一百人,船侧张着铁丝网,以防御炮火,可载货数百石,据说“来往如飞”,官府的兵船根本追赶不上,转而运到广东、福建、台湾以及长江沿岸。

打不过带撵不上,于是鸦片贸易,也就屡禁不绝。

但比这技术水平更要命的毛病,却是大清的吏治。

水师不给力,抓不住走私船,其实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执法人员想不想抓。

自从乾隆年间起,大清朝的腐败,几乎也是加速度。鸦片贸易上也不能免俗,一箱鸦片送进来,从水师士兵到地方官,不同级别的大清官吏,能拿多少好处费,早已成了潜规则,甚至还有明码标价。高档鸦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覆清1796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