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都市小说 > 农业中华 > 第六十三章 鄂东南

第六十三章 鄂东南(1/2)

上一章农业中华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洪水期安全度过后。新民科奖颁给了农业所和林业所,张春亲自给于砚石和匡冰燕颁奖。

武汉市的用工荒带来了一些已经出走的商人们的回流,只是这一来一回,很多商户的家产所剩无几。他们或者与没有离开的老朋友合作,或者租用政府市场摊位,好一点的租用商场门面。对于小商人来说,湖北的税率还是划算的。

湖北汉江治理的成功也给张春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外界的报道中,对于张春慢慢从一边倒的诋毁变成了毁誉参半。支持张春的大多数都是生,这造成全国的青年子纷纷朝湖北涌。九月份,连武汉大、中华大和刚刚组建的地质大也收满了生。地质大因为教楼还没有修好,只能在露天搭建的帐篷里上课。

为了满足全省基础教育教师的不足,在中华大傍边有开始筹建高等师范大。

与此同时,第一军和第二军的整编工作基本完成,开始招收新兵,这是打算将两个军进行满编。除了两个野战军以外,火箭团升级为火箭师,路桥团正式组建,是一个准军事化的机械化后勤保证部队,准备每个军配备一个团。这两个兵种,对于士兵的化程度要求非常高。

湖北的这次扩军让周边的气氛骤然紧张。

扩军的不止张春一个人。

如果说这么多年与张春不断交火,还能生存下来的,孙传芳是第一个。吃亏上当多了,孙传芳也走向了精兵之路。

两军隔得太近,就算是再避免,摩擦总会发生。何况相互侦查是部队正常的任务。

一次表面上很短暂的交火却给顾明和毛石山一个警示。

一师一团二连的侦察排落进了敌军已经设好的圈套,好在排头兵是个老兵,及时作出了反应,只是受了轻伤,并击毙了两名敌军。侦查排反击,击毙了了十多人,自己只是多了两个轻伤。可是这边都是老兵,对方居然逃出去了半数人马。撤退很有章法,不是一窝蜂,而是进退有据。

此时孙传芳已经是福建军务督理,只是因为福建地方势力庞杂,孙传芳虽然派员进驻福建,但是自己却留在湖北没动。

这次交火让双方都非常警惕。

孙传芳居然连夜将部队渡江从九江前往福建。两个师一个混成旅数万人,看上去军容整齐,已经不是过去一触即散的北洋军了。

随同孙传芳走的,还有大量的仕绅阶层。

周荫人代表吴佩孚和孙传芳到了武汉找到了顾明,说将鄂东南移交给湖北自治政府,条件是签订和平密约。

毛石山用电报告诉张春时,张春笑了:“这孙传芳、吴佩孚知道我得了地方,不会放着不管,这是为他们争取时间。不过孙传芳真的强大起来,能听吴佩孚的?放他们去吧。

骤然增加的地盘,张春建议让派员,以弥补干部的不足。

不过此时国共合作,大多数人都在国民政府里面任职。所以能来湖北的,还真不多。

李汉俊、刘仁静、邓中夏和罗章龙四个人到了湖北。李汉俊和刘仁静因为是湖北人,邓中夏和罗章龙因为京汉铁路工人运动受到挫折,两个人是带着要和张春的理论一决高下的心态来的。邓中夏曾经写了一篇章批驳陈庆同关于中国能否成功不在工人阶级而在人数更加多,更加广泛的农民的章。

只是湖北系的人一般都进行辩驳,而是更加注重做试试。连李大钊和陈庆同也是如此。陈庆同这个宣传部居然带着人到广东广西乡下去了。

不能辩驳,这些热血青年就想着要来湖北看看。刚好湖北发电报要人,邓中夏和罗章龙两个人就来了。

罗章龙代替林育南到了大冶,担任县委书记,县是一个叫做秦建宜的工业的生,和罗章龙同岁。

原本湖北是没有设专职的县委书记,大冶是第一个,因为秦建宜是一个很好的建设性人才,但是对政务确实差一点,林育南认为秦建宜只是缺乏政务方面的经验,罗章龙只是带他一段时间而已。同时大冶也是工人最多的地方,罗章龙在大冶实习一下,对他也有好处。

林育南在黄冈乃至鄂东南也还有些威望,所以在蕲春组建黄冈专区,毕竟一时想要吃下鄂东南也不是那么容易。

刘仁静、李汉俊和邓中夏都在黄冈专区协助林育南工作,当然实际在县乡工作的都是从武汉与鄂中抽调的干部。第一军的军部也调往了蕲春,第一师也随之调到了那里,有周荣坐镇,鄂东南即使有事,问题也不会严重到什么地方。

蔡和森的土地改革和建设步伐推进非常稳,这不仅是突击武汉时临时修建的道路暴露出的冒进问题。还因为鄂东南留有大量的富户,实际民情与其它地方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人都只是少有钱财和土地,自耕农非常多,同时经商的气很盛。蔡和森在治理武汉时,知道这种事急不得,需要有一个逐渐演变和渐进过程。再像冒进时期大规模地打击地主显然不合适。因为鄂东南的地主武装都被孙传芳带走了。土匪们也自动偃旗息鼓,有好日子过,谁愿意去当土匪?

林育南经过一年的时间,已经明白了实际工作不同于喊口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农业中华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