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8节(1/2)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1-09-2021:11:07

几句话

1、从三年前在天涯发贴,除了特殊情况及告假外,我从没有一天忘记过更新,哪怕已经很晚,即使有事也会补。不是说不累,是因为天涯最早给了我发言的平台,而且这里有很多朋友一直支持我,故常怀感恩之心。

2、我会签售,会参加读书会,会配合新书的宣传,这和我每天要固定更新一样,都是一种规则,我还没有牛到可以无视这些规则的程度,但也决不会下作到用无法出书的方式来炒作自己。说句真心话,这个体裁让我背负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压力一直很大,下一部书我会尽量避免此类体裁。我说过,一个好的作者不是用来被虐的,所谓苦其心志,都是没有办法,他只想专专心心写出被读者认可的好作品。

3、这里的氛围与三年前已经大不一样了。有一次回答大家的问题,一不小心就被说成不谦虚,所以我大部分时间里也就默默地看过,发言尽量谨慎小心。这里的天涯朋友,王哥我在南京见过,其他有几个加过qq,但也只谈过一两次,谈不上很熟,有人提到的那几个常客,我根本就不认识,同时我也不想再发生不必要的摩擦,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我只有更新我的,不缺课,尽我的本份而已。

4、不管时光如何,自己的遭遇如何,请相信,我心依旧,对朋友的心依旧。

2011-09-2021:13:13

宋哲元的境况很不好。

虽然已卸去征甲,但他仍以“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自勉,也以这一信条来教育和要求别人。

石友三曾是他的部下,听说有和日本人勾勾搭搭的事后,他亲自给石友三发去电报,要后者珍惜个人声誉,服从战区命令。

汪精卫和他索无瓜葛,但在对方叛逃之后,他专门致电蒋介石,痛骂汪氏是叛国行为,为国人所不齿。

他始终忘不了的,当然还是那片战场。只是从那里传来的,基本都没什么好消息,即使偶有打气文章,以行家的眼光看过去,也能看出其中的不妙来。

宋哲元按捺不住,颇思重上战马,他对别人说:要是宋某出去带队伍,敌人决不致有如此猖獗。

可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当时宋哲元由于长期心情郁闷,已经患上了严重的肝病,谁也不可能让一个病人去带兵打仗。

后来他搬到成都,住在香港的女儿见父亲病势越来越沉重,后方又缺乏药物和良医,便写信劝他到香港去就医。

宋哲元回信一封:我是军人,不能在前线杀敌,已经抱憾。你们还劝我去香港,是叫我逃避责任吗?

坚决不去香港,却闹着要去西安,因为那里离华北更近一点。

家人和医生屡劝不听,只好叫来了秦德纯。

秦德纯跟随宋哲元半辈子,对他知根知底,便劝众人:随他的意吧,别叫他心里不痛快了,这样反而可能会好一些。

可是宋哲元哪里还能够长途奔波,只行了两百里,到绵阳就再也动不了了。

在绵阳时,宋哲元的病情急剧恶化,常常不断吐血和昏迷。有一天清醒过来,他对前来看望的旧日同僚说:军人不能战死沙场,死也不能瞑目……

当年宋哲元离开北平时,由于行程仓促,没有来得及把住在天津的家人带走,后来也只是接出了妻女,老母年纪大了,不可能携之远行。

宋哲元托人带去了一支刻着自己小名的拐杖——今生恐怕再也不能见面,这就是唯一信物。

他终于进入了生命的倒计时。

梦中,似乎又走在了一条条熟悉的街道之上,那是北平,是天津,是能够感觉到自己存在的地方,是眷恋一生的精神家园。

还有那群兄弟,曾在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起挣扎,一起迷惘。

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无法忘记……

1940年4月5日,宋哲元病逝锦阳,时年仅五十四岁,那一天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

在宋哲元退养期间,张自忠仍定期发去电报,以报告战场上的进展情况。

当然电报中要常有胜利消息,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胜仗,只要能让对方高兴,张自忠都乐此不疲。

只是这太难了,越往后面越难。

冬季攻势之后,第五战区就进入了休整补充阶段,可是由于后方物资极端匮乏,所谓补充,多数情况下都只能沦为一句空谈。

桂军第84军算是李宗仁的亲兵部队了,却也是要什么没什么——要工事材料,没有,要工兵,没有,要炮兵,更没有!

李宗仁现在的状况可以说比台儿庄大捷前都惨,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他能给予各部队的只有一纸死命令:假如打起来,一线官兵必须与阵地共存亡。

连桂军都是这个样子,其它部队可想而知。

(1394)

本站7x24小时不间断超速小说更新,请牢记经典址:[拼音第一个字母]手机看小说:【经典小说】,x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