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3节(1/2)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1-10-3019:11:04

翻一翻史书就会知道,古代缅甸也曾经在我们的西南疆域之内。

据说,三国武侯南征到此,极受缅人崇拜,视之如神,当诸葛亮要北返时,百姓成群结队地来进行挽留。

诸葛亮安慰他们说:我还会重来。

可是您什么时候会再回来呢?

诸葛亮指了指田间的一种草:此草开花,余重来矣。

那是一种不会开花的草,所以一年又一年,引颈北望的缅人迎来的只有失望。

当地人告诉戴安澜,草在不久前竟然奇迹般地开花了,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预兆,预示着“王师应到达矣”。

戴安澜为之感慨不已,于马上赋诗一首:扬鞭遥指花如载,诸葛前身今又来。

戴安澜的任务是守住东瓜。

从作战地形来看,东瓜实非易守之地,城外以平原为主,三面都有开阔地带可供对方发起进攻。

这种地形下要想守城,能依赖的只有坚固工事。

提起工事,缅甸倒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森林多,树木多。东瓜城有很多现成的枕木,本来是要拿去铺铁路的,如今正好就地取材。

在戴安澜的指挥下,第200师官兵在地上挖出坑道,然后上盖枕木,修筑出一座座封闭式堡垒。

3月20日,东瓜保卫战打响。

进攻东瓜的是第55师团,这个新编师团自成立后一直驻于日本国内,从来没有打过仗,但是进入缅甸后,英缅军的无力和无能,却使它在提高自信心的同时,还积累了作战经验。

不过在东瓜,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戴安澜精心构建的堡垒群使其大吃苦头。

这些堡垒堪比第三次长沙会战时的地堡,轻重武器配置得当,一道道交叉火力网让冲上来的日军无可躲避,以致于伴随着每一次被击退的进攻,堡垒前都会留下日本兵的累累尸首。

3月28日,见第55师团毫无建树,第15军司令部急调第56师团加入进攻阵营。

两个师团合攻东瓜,最后连放毒气这种损招都使了出来,却仍无法从正面实现突破。

4月1日,第200师终于决定放弃东瓜。

不是正面守不住,而是侧翼暴露,不得不奉杜聿明之命撤离。撤离时,尽管已受到包夹,但这支老牌劲旅仍然秩序井然,边打边走,未让追兵找到一点可乘之机。

日本第15军从进入缅甸起,可以说一路都在快速行军,就比谁跑得更快,东瓜保卫战是他们第一次受挫,连日本人自己也承认这是“缅甸战役中最艰苦的一战”。

第55师团几乎被完全击垮,一名被击毙的日军大佐在日记中惊呼:南进以来,从未遭遇若是之劲敌。劲敌为谁?即支那军队。

第15军司令部自此才知道对面的“支那军队”,就是昆仑关战役中声名赫赫的第5军。

对第200师能那么从容地撤出东瓜,已经狼突豕奔的英国人感到十分惊异,但戴安澜本人却不无担心,尤其在得到蒋介石要予以召见的通知以后。

他以为自己至少要挨骂,因为毕竟东瓜没有能守住,没想到蒋介石已经听过汇报,他对东瓜保卫战的战果非常满意:东瓜失守不是你的责任,这一战打得好,很漂亮。

为了表示嘉勉,蒋介石特地留戴安澜共进晚餐,晚上还安排他住进自己的隔壁房间。

蒋介石的部下将领那么多,这是从未有过的礼遇。

(1448)

2011-10-3019:12:36

东瓜失守确实跟戴安澜没有关系,先掉链子的是英国人。

在东瓜的西线侧翼,英缅军就算占有武器和数量优势,都挡不住一个第33师团。后者在上高会战中曾是罗卓英和第74军的手下败将,未料换了对手之后却威风十足,连连击破英缅军防线。

侧翼一破,东瓜后方即受到严重威胁。偏偏这时候由于英国人不肯提供足够车辆——他们撤自己的溃退部队还来不及呢,远征军的其它部队和机械化装备迟迟不能到达。

这时,经十二日苦战,第200师粮弹开始出现匮乏,如果后援再不继,在被日军四面包围的情况下,必然会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

第5军军长杜聿明感到不撤不行了,遂向史迪威提出撤退建议。

他的建议算是相当委婉:撤下来,可以在“另一时间、另一地点”再与敌决战。

什么,你们要撤,史迪威一听就火了,眼睛一翻:决不能撤,要进攻,进攻,进攻!

两人说着说着,声音越来越大,没多大一会竟然闹翻了。

杜聿明那是多温和老实的人,说话分寸从来是掂量了又掂量,跟他都能闹翻,可想而知史迪威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没错,史迪威的性格比“关猛”还要火爆急躁,乃至于让你很难相信他那么多年大使馆武官都是怎么混过来的。

史迪威最后不由分说,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