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节(1/2)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09-11-0309:18:15

兼答许文竹兄:

同意仁兄之议。不过当年很多日军将佐指挥作战的能力确实是不错的,包括后来第一次淞沪会战中的白川,如果从纯军事角度上看,应该算是名将了。

2009-11-0309:22:37

另,我不太赞成把有的传统小说中把日军一律描绘成猪头小队长那样的角色。说句玩笑话,如果鬼子都那么饭桶,我们抗战至于要打那么辛苦吗。

2009-11-0309:26:08

谁?

中国代表施肇基。

同样一件事,你今天答应和明天答应,效果可能大不一样,这就叫做时机。

的确,当初中国是很希望国联派调查团去东北的,但时过境迁,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日本一再出尔反尔,已经受到了国际舆论的一致遣责。随着国联确定的期限已过,它的压力越来越大,晚撤一天就要多挨一天的骂,晚撤两天就要多挨两天的骂,吊在那里很不好受,在国际外交上可以说已被逼到了绝境。

施肇基相信,只要再坚持一下,即使日本还是不肯撤军,国联也会被迫使出经济制裁等手段。

但是芳泽的表态一下子转移了国联的注意力。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以退为进的好棋,既缓减了在国际上受到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外交主动权重新又回到了日本人手中。

果然,在调查团的具体使命上,芳泽开始做起了文章。

他要求以国际盟约第11条为原则,即调查团要重点调查中国排外、抵制洋货、国际条约的履行状况等问题,而对撤兵问题却置之不理。

凭心而论,如果要进行此类调查,“中国排外、抵制洋货”这些问题都存在。只不过,它们大多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以后,是中国民众激于国土沦丧所做出的必然反应。

比如,“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中国民间的抵制日货运动,日本的对华贸易额已由原来的每月2500万日元骤降为每月400万日元,一下子降了九成。

日本政府的目的,在于用这种本末倒置的办法,来影响调查团的调查结果,从而误导国联作出的相应判断。

施肇基的反应多快,他怎么能够同意。

他转而提出,适用于调查团的并不是第11条,而是第15条,即调查的主要目的和范围跟“排外”、“抵制洋货”毫不搭界,而是应直奔“九一八”事变和东三省这一主题。

事情本来就很简单,吃了我的你要吐出来,欠了我的你要还回来,咱就事论事,扯那么多犊子干什么。

关键时候,国联显示出了它和稀泥的精神。

既然你们两家都不肯让,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那我就给你们来个折中,调查团照派,但不讲明是按国际盟约的哪条原则派的。

话说到这个份上,施肇基反而为难了。

归根结底,他身后并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和军队可以给他撑腰。打是肯定不行的,只能依靠国联。

现在日本让步了,国联折中了,各国解劝了,你还要怎么着?还能怎么着?

无奈之下,施肇基只得代表中国政府对国联的方案表示同意。

11月26日,国联通过议决案,决定派遣5名中立国观察员组成调查团,到中国东北进行调查。

这一回合,中日在外交上打成了一个平手。

中国没有能够实现让日本尽早撤军的目的,而日本也面临着国联直接干涉和插手东北事务的风险。

身心俱疲的中国代表施肇基回到了住处,他知道,接下来他还是不能休息,因为还有很多棘手的事等待着他去处理和应付。

他根本没想到,等待他的还有另一场厄运。

(152)

2009-11-0314:15:29

一群中国的留学生得知了国联决议的内容,顿时大怒。因为这份决议并没有再次敦促日本撤军,而是宣布要向东北派出调查团。

这个调查团能干什么,他们能阻止日本对东三省的侵略吗?

不能。

大家怒不可遏,什么话都别说了,这分明就是一个卖国的决议,而在国联的代表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卖国贼!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弱国外交有多难,真实情况又是怎样,基本不在爱国愤青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中国代表的住处很轻易地就被打听到了。

施肇基听说留学生们要找他,很高兴。在国内异地,老乡见老乡,还两眼泪汪汪呢,何况这是在异国它乡。

想当年,自己不也是这样一个四处漂泊的中华学子吗。

门开了,迎接他的,不是亲切的问候和拥抱,而是一阵不分青红皂白的怒骂和拳脚。

施肇基想要分辨,但被证明完全是徒劳的。打的人照打,骂的人照骂,没有任何让他申辨的余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