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听柳心这么一,郑重地抱了抱拳:“柳淑人多谢了,我代表石砫军感谢你!”
“良玉的白杆军,个个是忠义之士,你这些种子要是在蜀地种好了,可是立大功劳了,外祖母也谢谢你!”
徐老夫人也从帮插话帮着秦良玉感谢柳心。
徐老夫人和秦良玉的感情,这得从年轻时算起,今天的徐老夫人白发苍苍,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太,可年轻时却是景恭王府的长孙女,因为景恭王府没有男孩,这些女孩儿都是按男孩的性子养的,特别徐老夫人还是长孙女,自然有长姐的风范。
她从十三岁就开始理家,把王府内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可惜这时代女子结婚早,十六七岁就嫁出去了,所以在宗室里对朱翠微的印象不深。
可徐老夫人就是个要强的性子,自然对朝堂的事也知道些风声,秦良玉代夫授职那年来京城,她还特意邀请了秦良玉过府一叙,两人此时就有了交情。
后来徐老夫人跟着夫君到陕西边关任职,第二年蒙古入侵,秦良玉去支援,那时两人一起在兵营里待过,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虽然多年未见,但徐老夫人心目中,把秦良玉当做救命恩人一样,秦良玉当年也对徐老夫人这个朋友蛮有情意,只是相隔太远,捎个信也不容易,这些年断断续续一共通过三四封信,可情谊没变。
这次徐老夫人到京城和各王府串门的时候,听秦良玉来了,就赶紧上门和秦良玉见了一面,俩老太太聊了半天,这才有了昨天和柳心讨要种子的事儿。
秦良玉谢完了柳心,不禁长叹一声。实际上秦良玉开始知道高产种子的事,还真不是从官方知道的消息。
这消息来源是山东登州,这不得不提戚家军和白杆军一个渊源,原来戚家军并不是在山东起步的,戚家军到了戚继光这一代,领着人南征北战,声名大振后才定居到登州,而戚家军的原班人马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四川云南一带,有不少兵士和白杆军还是同族兄弟,只是四川和山东离得太远,有的是几辈子没回去,有的是一两代几十年过去,也没有回过一趟四川。
可这两年柳心带来了福音,山东境内特别是登州,通过玉米和番薯的种植,老百姓都填饱了肚子,而且家有余粮,日子自然过的就好了。有了余粮余钱,就心里活泛想认祖归宗,三五一伙凑齐了盘缠,一路颠簸回到了四川。
这群人回到四川,自然就有了对山东登州的描述,秦良玉也得到消息,山东登州柳淑人培育了高产的玉米、番薯,特备是番薯亩产好几千斤,而且一年种好几季。
四川这一带,按照节气,应该也能和山东一样种两三茬,一茬亩产好几千斤,这是什么概念?秦良玉比谁都明白,肚子比什么都重要,她这才到四川总督那儿求证。
四川总督按照朝廷的旨意,还真拿回去一点做实验,秦良玉上门去讨,总督种子太少匀不出来,让他等等。
四川那么大,秦良玉的土司和别的地方还不一样,不算朝廷的直接下属,秦良玉虽然是汉族,但是石砫土司,还是有一种在朝廷政权中半独立的关系,总之不算是嫡系部队,自然不可能优先拿到推广的种子。要是就等着四川总督推广开来,至少得三五年之后。
秦良玉的白杆军是有朝廷军饷的,特别是崇祯三年,她奉旨进京解困,受到了众人的赞叹,崇祯还赠五首诗,军饷也给得比以前多了,自己这八千兵士也能过得去。
可是这几年,百姓的日子都苦,秦良玉又是个爱民如子的人,这有能让老百姓填饱肚子的事儿,她怎么能挺着三五年不干,所以她不顾自己快六十岁的身子骨,辗转两个多月到了京师。
崇祯还是很给面子的,可是实话,种子太少,只能酌情安排一下。
秦良玉一看这形势,对能带良种回去也不报太大希望,只能指望崇祯开恩,给她拨少许种子回去慢慢的实验。
万幸的是高产种子的培育者柳心就在京城,而且还是自己的好友徐老夫人的晚辈,她又起希望,可现在柳心不但满口答应,而且不但可带种子,还要派人跟着去指导种植,她哪有不感激的。
秦良玉不是个情绪外露的人,不过她心理对柳心是真真地感激了。
三个人正事谈完,也不再多,柳心告辞,赶紧回去安排。
&l;/div&g;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