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仙侠修真 > 华娱之黄金年代 > 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香江电影

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香江电影(1/3)

上一章华娱之黄金年代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 ) 易青在香江那边的关系很深!门路很广!

这差不多是许多和他接触过的影视从业者的共同印象,之前帮着央视和亚视牵线搭桥,后来又推动了亚视和京台的合作,以及新画面和中影集团的多部作品当中,易青都会请来大量的香江大明星,这些都是佐证。

可现在韩三爷突然来了这么一句,还真的是让易青有点儿措手不及了,这该咋回答?

坦白交代?

那是绝对不存在的!

哪怕是已经摆在了台面上的事情,只要不戳破了,能接着藏,那就得接着藏!

好在韩三爷也没有纠缠这件事,接着说道:“这次过来的代表团主要就是香江那边的电影公司代表,还有一些知名的电影人!”

有这事儿?

易青感觉有点儿懵,韩三爷说的“之前”,应该是他在日本的时候。

可是,这么大的事,石南笙也没和他说过啊!

“这次过来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咱们内地这边能够放开香江电影进入内地市场!”

我去!

易青听了直接吓一跳,这石南笙整的够大的啊!

让内地对着香江电影开放市场,易青之前也曾想过这件事,不过,一直没都付诸行动。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就是之前香江还没回归呢,那边说了算的还是港府,英国佬巴不得香江在回归之前越乱越好,百业萧条呢,根本就不可能推动这件事。

那个时候毕竟是两家,一边当权的不顶事,他们这些民间的再怎么闹腾也没用。

其二就是当时内地的影视圈的大环境还不怎么好,内地电影行业都没发展起来呢,再让东方好莱坞的香江电影一冲击,那还不得连毛都剩不下啊!

不过要说香江电影进入内地,其实早在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当时《少林寺》这部电影就成功敲开了内地电影市场的大门,在那之后,港产片便开始涌进内地。

虽然不乏武打片,但枪战片很快成为主流,港产片的火爆场面,也给内地观众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

这段鼎盛时期,香江年产影片300余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虽然并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绝佳票房收入,但是绝大部分影片最终闯进内地,并受到内地观众的广泛热捧,却是不争的事实,一批香江影星也由此脱颖而出。

80年代香江电影在内地的走红,主要得益于内地的文化短缺。

这种短缺并非一味指内地影视作品的数量,而是内地影视作品本身质量参差不齐,经不住港片的冲击。

只不过这种冲击其实并非正面的,因为当时很多香江电影进入内地的渠道都不正规,有的干脆就是流过来一盘录像带,在录像厅里放映。

能够获得正规手续,获准在电影院上映的电影,其实并不是很多。

那段时间,内地也出现了大量的录像厅,可就是这种冲击方式,都差点儿让内地电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前世,在香江回归之后,内地也加强了和香江电影圈子的合作,在进入新世纪之前,就诞生了一大票两地合拍片。

同时为了加强两地的文化交流,让香江的老百姓更快的适应新的身份,融入中华大家庭,香江本土电影也获准通过正规渠道进入内地电影市场。

在当时,内地电影人确实是苦不堪言,除了少数几个在内地有票房号召力的大导演,其他导演的作品基本上连面向市场,经受考验的机会都没有。

但是,后来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内地电影也逐渐站稳了脚跟,一批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电影也慢慢收复了市场。

而另一方面,香江电影人因为对内地经济腾飞带来的广阔电影商机“垂涎欲滴”,在影片中开始有意无意地添加些“内地元素”,以博取内地观众的好感。

当内地观众对港产片那种打打杀杀的类型,也开始感到腻烦的时候,香江电影人就不得不认真琢磨内地观众的口味。

而这种兼顾内地观众“口感”的制作风格,必然导致香江本土观众的流失。

但是,相对于内地数亿观众的广阔市场,谁还在乎过去的那种小打小闹呢?

还有,面对内地影视产业的迅速崛起,香江电影被迫越来越多地起用内地明星。

《无间道》里观众们就看到了陈道铭,《宝贝计划》里出现了陈保国。

另一方面,无论是张一谋还是冯裤子,也努力试图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点,《十面埋伏》和《天下无贼》中就有刘.德桦、金诚武以及刘若瑛。

这么看来,香江本土票房收入的减少,应该是两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结果。

这同时也说明,香江电影已进入了“后港片时代”,在“后港片时代”,从表面上看,香江本土艺人数量断档现象相当突出,一直到进入新世纪二十年代,仍旧为程龙、刘.德桦等寥寥几棵常青树艰苦把持。

但是,大家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华娱之黄金年代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