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都市小说 > 智能工厂 > 第一千零二章 工业会展

第一千零二章 工业会展(1/3)

上一章智能工厂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咱们华扬重工也要有这样的意识,要逐渐地把一部分利润率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转移到中西部去,做到未雨绸缪。”

“明白了。”高管们都是来自于经营一线的,对于企业的成本构成了如指掌。刘永灼所说的情况,他们或多或少都有所体会,只是因为平时工作太忙,没有过多去思考而已。

既然林刘永灼已经这样说了,大家也就明白过来,纷纷在心里盘算着本公司的哪些业务需要进行迁移,又有哪些业务是需要继续加大投入来加以发展的。

王华明最先开口:“我和刘总商量过了,过一段时间,我们会安排几个考察组到中西部去选点,初步计划在中部地区建立三到四个生产基地,大家回头把需要转移的产业汇总一下。”

国家为了鼓励企业迁移到较贫困的内陆省市,出台了许多政策,尤其是廉价的土地,对企业家们可是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本着贴近原材料供应地、贴近产品市场以及贴近劳动力来源地的原因,分别转移到各个生产基地区。现在的厂区,则主要用于生产各类新产品。”

“永灼,这样一来,我们的生产又分散了,管理成本可就加大了。”机床公司的奚雷鸣担忧地说道,“我们原来分为武汉和柳州两个生产基地,协调起来已经是比较麻烦了,现在如果再把一部分业务转移到内地去,未来我这个总经理就只能是当空中飞人,每天在几个城市之间飞来飞去了。”

“雷鸣,你就知足吧,你好歹还是在国内飞,我现在可是天天绕着地球飞哦。”熊述国笑着说道。

化工设备公司的业务遍及全球各地,熊述国经常要去巡视各个工地的情况,与项目业主洽谈有关事宜,所以出国的机会特别多,一年怎么也得绕着地球转上七八圈的。

奚雷鸣对此也不服输:“我们在澳大利亚也有生产基地的。只是大家照顾我腿不利索,所以遇到这种需要出国的事情,都是几个副总分别去的。像姜涛他们几个。也差不多是常年在外了。”

“你们谁有我惨?”坐在一个角落里的海外销售部总经理徐荣敏苦着脸说道,“你们都是计算一年有多少天在国外,我可是反过来的,只能计算一年有多少天在国内。”

“刘总。总部是不是该考虑一下,什么时候能够把我调回国内来。眼看孩子该上高中了,我不在身边,孩子让爷爷奶奶都惯得不成样子了,再没人管。以后他可就要像我一样,成一个半盲了。”

“哈哈,荣敏,我看你这个半盲混得也不错嘛,现在能说好几国外语了吧?”在制冷设备公司当副总的农立群群调侃道。

他们几个都是和刘浩然一起创业的老人,虽然没上过大,但如今也都能在各个岗位上独挡一面。

徐荣敏摇着头说道:“光会说外语有什么用,有时候和客户谈判的时候。人家说一些技术指标。我只能是半懂不懂。刘智在这方面就比我强多了,人家是正牌大毕业,随便说点啥都懂。我和我婆娘说了,无论如何也得让孩子考个名牌大,替我圆圆这个大梦。”

“荣敏的话说得很好啊。”刘永灼接过徐荣敏的话头说道,“有一名俗话说得好啊。想要大展宏图,什么最重要?人才!咱们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啊。”

“你这不是俗话吧?”王华明笑着,“不过这句话倒是没说错。咱们华扬重工目前最缺的,的确是人才。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个会的第二个议题了,引进人才。在这方面,大家有什么想法吗?”

相比国内的其他企业来说,华扬重工的人才队伍建设算是搞得不错的了。

早在多数国内企业还不太过重视人才收罗的时候,刘永灼就引进了诸如王华明、安浩宇、熊述国等一大群优秀的业内者,以及不少国内名校的毕业生。

在以后的岁月中,华扬重工在引进和培养人才方面也是毫不含糊,公司里海归和高历人才的比重,在国内企业中绝对是首屈一指的。

但即便是如此,众人还是感觉人才不够用,市场开拓、产品研发、内部管理,这都是需要使用人才的地方。

刚毕业的大生还需要磨砺,一时很难挑起大梁,老牌的人才数量有限,恨不得一个人填好几个窟窿。

如今,刘永灼又提出了要进行二次创业,几乎各家分公司都要进行产业升级。

这样一来,传统产业需要单独分出来,派专人进行管理,新产品需要进行研发,还要进行市场推广,这人才的压力可就大得无与伦比了。

“还能有什么办法,只能是继续进人吧。”制冷设备公司的总经理付宋义说道,“我们公司去年进了四十多个大生和研究生,其中还有八个是从英国剑桥大海归回来的。不过,他们要发挥作用,至少也得三年以后了。我们的业务扩张太快了,现在各个部门都缺人啊。”

奚雷鸣也说着:“现在进人也不容易了。国内新毕业的大生倒是越来越多,海归也越来越多,但质量方面,可远不如王副总时候的那一批人了。”

王华明摆摆手笑道:“雷鸣过奖了。我们那个时候,主要是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智能工厂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