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都市小说 > 智能工厂 > 第八十五章 工人闹事

第八十五章 工人闹事(1/3)

上一章智能工厂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一战时期的欧洲步兵的传统进攻战术,先是猛烈的炮火袭击,然后步兵上刺刀进行集群冲锋,前仆后继。由于交战双方的战壕工事越修越坚固,炮火无法彻底清除对方的火力,结果以密集队形冲锋的步兵往往遭遇敌军机枪组成的火网,伤亡惨重。

一战后期,德军将领胡蒂尔为了打破堑壕战的僵局,首创步兵渗透战术。经过特种训练的德军突击队跟随延伸的炮火从敌军防线薄弱处渗透,避开坚固要塞,不与守军纠缠,而迅速向纵深穿插,破坏敌军的指挥系统和炮兵阵地。新战术要求突击队员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猛烈的火力,笨重的毛瑟步枪自然不能满足要求了。冲锋枪是一种使用手枪子弹的自动武器,设计思路就是追求近距离的猛烈火力。

于是才有了德国m18的问世。

1918年,德国著名军械设计师施迈瑟设计了著名的m18冲锋枪。伯格曼军工厂生产的伯格曼m18型冲锋枪问世,这是世界上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冲锋枪!该枪发射9毫米手枪弹,虽然射程近、精度不高,但它适合单兵使用,具有较猛烈的火力,所以迅速装备了德队。一支冲锋枪加上数枚手榴弹成为德军突击队员的标准装备。德国人将其用在堑壕战中,每两个冲锋枪手配备一个带小推车的弹药手;再加上背满手榴弹的掷弹兵;带着手枪和磨尖的工兵铲的近战兵;背mg08机枪的机枪手;喷火兵。。。德国人的堑壕突击小队就编成了~可惜,问世太晚,凡尔赛条约规定禁止德国拥有m18.战后几年m18只能装备警察部队。

在我国,一战后,作为德国剩余物资,毛瑟手枪和m18一起流入了中国。当时中国管m18叫“花机关”,主要是因为它可以连发,而枪管外的散热套为多孔式。m18冲锋枪全815毫米,枪管200毫米,枪重5.2公斤,装弹量为32发,射速450发/分钟。它采用开膛待击的自由枪机式,由于其部件加工主要靠机床冲压成形,尽量减少了旋、削、磨等工序,对机床的精密性要求降到了最低,使生产成本和工艺都得以降低,可以很方便地仿制。

该枪只能连发射击,设有专门的保险机构,采用了蜗牛式弹鼓供弹,中国兵工厂起初为m18冲锋枪装上双脚架,其准星是切线型的,50-600米,每50米的射程为一个刻度。从这一角度也不难看出,当初中队主要是想以其来替代轻机枪。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有10余家兵工厂生产m18冲锋枪,由于m18冲锋枪的枪管上打有多孔散热孔,川军戏称其为“虼蚤笼笼”,广东兵则戏称其为“猪笼机”。

在最初的仿制品中,以7.65毫米口径为主,后来除了位于南京的金陵兵工厂继续生产此口径的m18冲锋枪外,其他仿制品的口径都改成7.63毫米,以求与毛瑟手枪子弹通用,俗称“花机关枪”。

钟泱也是在拿到了一款原版德国制造的m18突击步枪之后,才得知这种小型枪械的存在,并且投入了大力气进行研究。不单只是仿制,而是为日后研制泛用型的主力步枪而进行技术储备。

即使是拥有着在科技发展上近乎全能的智能工厂,钟泱也必须培养他自己的科研体系。虚拟智能始终只是虚拟智能,在没有人类的引导和指挥下,根本没办法完成许多需要创造力的工作。

比如说生产加工,机械仆役i型是很好的体力工人,也能胜任大部分的单调工作,只要事先把程序和指令设定好,它们就能照着设计好的方式不断工作下去。虽然节省了人力成本,可问题是它们不会思考,也无法对生产线的细节修与正改进提供意见,而只能永远重复着已经规划好了的工作步骤。

机械仆役ii型虽然拥有着比较高级的虚拟智能,但是也必须依靠指导才能进行研究工作。徐永生所带领的研发团队,主要就是尽可能的利用到机械仆役ii型的智能系统。在时间的接触下,他们总结出了许多具体使用的方式方法。

大量的实验数据统计和运算可以交由智能系统来进行,而大量的重复性试验也可以交给整个智能系统来进行处理。可是一旦遇上需要思考和决定的方向性问题之时,就必须要交由人类来完成。智能系统始终只是一个虚拟系统,只能负责处理一些简单的工作,而无法取代人类的思维能力。

不过机械仆役ii型的存在也为徐永生他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超强的数据库记忆能力和运算功能,使得科技研发能够快速发展。如果没有了智能工厂所提供的一切,这里研究人员也可以取得成绩,不过可就要花上数十倍的时间了。

看了一下枪械的研究成果,又和徐永生谈了一些关于实验室的后续发展问题,钟泱这才满意地离开了“鱼篓”,回到了位于地上的别墅。谁又能想到,在钟泱这栋豪华的别墅底下,竟然存在着一个设施齐全,人员齐整的科技研发中心!

刚从书柜后面的通道中走出来,钟泱便听见了门外响起的敲门声,正了正身上的西装,这才施施然地坐在主座上:“进来。”

来人是古月军,只见他神色之间隐隐带有着焦虑,嘴里还喘着粗气,显然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智能工厂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