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竞技小说 > 小县令很忙 > 第167章 上焉支山

第167章 上焉支山(1/2)

上一章小县令很忙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在凉州城东南五十里处有一座焉支山,因其山上中生长有一种花草,其汁液酷似胭脂,山中妇女们用来描摹涂唇而得名。

其山中松柏常青,草木葱茏,蜂飞蝶舞,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在春秋战国和秦燕时期,焉支山是水草茂盛的天然牧场,游牧民族氐人,羌人,月氏人,匈奴等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

那时候匈奴诸藩王的妻妾人选便是从这一带的美女中挑选,匈奴语中各藩王之妻称作阏氏,焉支和胭脂是其汉译谐音,焉支山的得名也有从这里得来。

自燕始皇统一六合后,远在河西走廊的凉州城附近百里都被收进大燕版图,匈奴人也被燕军俘杀降服近十万人,从此燕国占领河西走廊。

匈奴还曾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西域产美玉,名扬海内的玉门关便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得名,玉门关,也是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

玉门关在最西端疏勒河南岸,由戈壁,荒漠,河流,湖滩共同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北与北山相望,南与祁连山脉呼应,东南与凉州九十公里,西拒罗布泊东部边缘一百五十公里。

潘见轩六人外加四名马府护卫,一行十人正勒马停在焉支山脚下驻足。

“小轩,我们下马,现在爬山顶去,山顶上的风光才是最好看的。”

马承双手抓着缰绳,扭头朝一侧的潘见轩开口说道。

自昨日一同在马府吃了顿接风宴后,第二天,马承便早早起来唤醒了潘见轩几人,他这是在家里待不住了。

问过管家后,得知城内没有什么特别好玩的地方,又听到管家说起城外的景地来,便立马带着潘见轩几人来了这焉支山。

马老爹得知儿子的去向,也没有拦着,拨了四名武艺高深的护卫给儿子,便拉着马承娘继续行周公之礼了。

马家二房这一脉,如今只有一个小辈,虽然是男孩,传宗接代的事算是解决了,可这孩子在家里待不住一天,总想着出门浪,十几名护卫都看不住人影!

于是马老爹便心想若是再生个女儿就好多了,能承欢膝下,得享天伦,这一想便是十年!

“嗯,爬爬山也好。”潘见轩听了点头。

一行人翻身下马,让马承带来的四名护卫在山下看马,他们六人便朝着焉支山上走去。

幸运的是,山上有被人走过的痕迹,潘见轩六人也就朝着那路迹上山。

世间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心无旁骛的向山上奔去,早在凉州城外便打听过,上得山顶,最多花掉两个时辰。

今天是辰时(8点)出发,来到焉支山下的时候已是巳时(9点),若以两个时辰(4小时)来算,大概能在下午一点中到达山顶。

然后稍微坐坐吃下烧烤,便要立即下山赶回城,这样还能在天黑之前回到马家,睡上那软绵舒服的床榻。

潘见轩心中是这么想的,但他觉得城外老百姓有些欺骗了他,两个时辰已经过去了,可山顶看着还有一段距离,可能还要花上半个时辰才能到达山顶!

“哎,你们累不累?要不要休息一会?”

潘见轩把手中的粗枝木当作登山杖,若是没有这登山杖,潘见轩一定坚持不了爬上四个小时,不过比起常青和张萍来说,自己算是强多了。

潘见轩瞥了一眼各拄着两根‘登山杖’的张萍常青,又抬头看了一眼远在眼前的山顶,哎,再坚持一会吧,也瞅瞅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六人到达山顶的时候,烈日正当头,可山风也很大,吹在身上凉爽无比,衣袂飞舞,若是张萍能迎风跳舞就更好了,潘见轩看了一眼张萍,没有开口。

找了块岩石坐下休息,一行人相顾无言,这时候气喘吁吁,哪有力气说话。

良久过后,潘见轩走到山崖边上,俯瞰下方,久久无言。

如今山也爬了,西部也算来了,也该回家定定心了。

“小轩,燕皇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马承也走到山崖边,看着潘见轩问道。

“我没见过,不知道怎么评判,但感觉是个好皇帝吧。”

潘见轩听了,想了一会说道,盛京他也没有去过,但刘子霖是从盛京过来的,刘子霖是燕皇的心腹,看着刘子霖正直辛勤为民的样子,潘见轩不认为燕皇会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

虽然是好战了一点,但治下还是不错的,最起码从燕皇继位以来,没有出现过民怨载道的事情。

不说其他府城,就说远在西部的安阳城,城中百姓莫不是感激陛下放宽税收,逢年节日还会有官府派送下来的米粮银钱,从这能看出,燕皇执政还是可以的。

“好皇帝吗?小轩,我们去一趟盛京如何?”马承听了潘见轩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小县令很忙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