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看我这儿!”>
舞台之下,卫燃站在一张八仙桌边的椅子上招呼了一声,等舞台上的众人排好了位置,这才一手攥着链接在相机上的闪光灯,一手将已经调整好的相机端了起来。>
“准备,都笑一笑别眨眼。”卫燃说着又倒数了个321,随后按下了快门。>
“啪!”>
在刺目的闪光中,一次性灯泡命丧当场,台上的众人也被记录在了底片之上。>
“行了,大家伙赶快收拾东西。”>
坐在最中间的那位老张头儿等拍完之后立刻吆喝道,“今天回去好好歇着,明个还有一场堂会呢。”>
说着,这老汉不放心的朝卫燃招呼道,“小卫,快点儿把相机拿过来。”>
“马上”>
卫燃热情的应了一声,将相机和闪光灯全都仔细的收进那口小皮箱里,随后还给了蹲在舞台边上的老汉。>
“没弄坏吧?”老张头一边检查着箱子里的相机一边不放心的问道。>
“哪能呢”卫燃回应道,他自然能看出来,这位老先生对这台相机金贵着呢。>
“等拍完了这一卷子胶片,我小儿子估计也就回来了。”张老汉叹息道。>
“等泰川留学回来,老班主也能回家吃香的喝辣的了。”一个身材壮实的汉子说道。>
“我?嗨!我可没那打算!”>
张老汉听了这话虽然已是开心的红光满面,但还是说道,“我还想着把正歧培养成台柱子呢,哪能这么早就回家养老。”>
“那得啥时候”>
刚刚和卫燃一起收拾东西的那个小伙子略显腼腆的说道。>
“今天这场戏大人物太多,要不然你爷能不让你上场?”>
之前赏过卫燃后脑勺一巴掌的那位笑着说道,“不过明天的堂会你能上,要是表现好,说不定主家还能赏个仨瓜俩枣呢。”>
“泰渊,这些回去再说。”那位老张头说完还使了个眼色。>
“大伯,是我失言了。”被称作泰渊的男人连忙认错。>
“快去收拾东西吧”老班主说着已经转过身,抱着相机一边往外走一边说道,“我去找车。”>
泰渊、泰川、正歧...这名字还都挺好听...>
跟着一起忙活的卫燃暗暗叹息,这些好听的名字意味着这个“戏子”之家即便不算书香门第,至少也是识字儿有文化的。>
而那台在这个时代的华夏绝对算得上金贵物件的相机,以及那句“等泰川留学回来”,也在暗示着这位老班主多少是有些家财的。>
只是...>
卫燃难免好奇,在这个时代,一个戏班子的班主又是如何供养的起一位留学生的?>
带着这样的好奇,卫燃和那位正歧合力抬起了一口上了锁的箱子走出戏园,将其装上了一辆马拉爬犁——这是个冬天,大雪纷飞的冬夜。>
也正是在这一趟趟的装车闲聊中,卫燃也从正歧的嘴里旁敲侧击的了解到了这个以“铭乡”作为名字的戏班子的情况。>
简单的说,铭乡戏班子是个在关外并不算多么受欢迎,至少远远不如评剧的越剧班子,而不受欢迎的唯一原因,也仅仅只是听不懂。>
以上这句基本上是正歧的原话,而他们之所以一路辗转来了这辽省,也是各种机缘巧合与无奈,好在,眼下他们马上就要离开这里回到关内了。>
关于这个越剧班子,正歧的爷爷老张头是铭乡戏班子的前一任班主,正歧的父亲张泰渊则是现任的班主,到他这儿,已经是第四代班主了。>
当然,正歧也没有卫燃以为的那么大,他才不过17岁的年纪,却已经是个能上台的长靠武生了。>
而此时此刻,是民国26年的腊月初七,距离过年已经不剩几天了。>
除此之外,张泰渊的生父和老张头是亲兄弟,但是早在多少年前就亡了,他才被老张头过继了去当亲儿子养着。>
另一方面,他也总算知道了有关张泰川的一些只言片语。>
按照正歧的说法,他还有个姑姑,也是张泰川的亲姐姐,老张头儿的长女。>
这位姑姑前些年嫁给了一位富商做妾,也是在她的帮助之下,张泰川才有机会去鬼子那边留洋,老张头也才有机会把濒临解散的铭乡班重新搭起来。>
至于那位姑姑过的好不好,正歧却是根本就不清楚,他也已经很久没见过了,甚至都不知道那位姑姑跟着那位富商去了哪。>
没有继续在这个问题上追问,这个戏班子仅有的几口箱子全都装上爬犁离开了这大观茶园。>
他们住的地方并不算远,约莫着也就一袋烟的功夫,三辆马拉爬犁便停在了一个破破烂烂的小院儿门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