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
其实在古代还有一个难点,就是高温烧制。
粗胚还需要切割修葺,主要是将玻璃粗胚上,注浆口部分多余的玻璃切割修葺。
将冷切后的蜡模,自硅胶石膏模脱出。
在古代将精选原料,以1400c以上高温,熔制成各种彩色水晶玻璃,并不太容易。
还有冷工细修,这是以钻石笔头及其它工具细心雕琢,使作品表面显得更为均匀细致。
当然,这是不计算各色玻璃的配料,因为除了工艺,就是配方最难的。
古法琉璃制作当中,一只模具只能烧制一件作品,无法二次使用。
首先是化料,将所需要的各种颜料进入大炉熔炼,以熔融的琉璃在铁棒上旋转。
更何况还需要经过多次精选清洗后,按作品用料比例置于模具中,并设定严格的升、降温曲线。
再就是原型制作,根据图稿雕塑立体模型。
作为琉璃,不但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件宗教物品。
调制正确比例的耐火石膏,在修饰后的蜡模外,灌注包埋,即成含蜡石膏模。
可是,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所以出现了现如今的琉璃制作工艺。
也就是说,琉璃的透流彻度,不宜太纯太亮。
好的琉璃,需有一定层次与光洁度的差异,否则会丧失其具有动感的生命力之美。
把握住这一切特制,制作出来的琉璃,就不会太差。
再说,古法工艺决定了,世间没有两件完全一样的琉璃。
所谓“天工自成”,说的就是琉璃产品的单一性。
本章已完成!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