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都市小说 > 覆清1796 > 第二百五十四章 虎门销烟

第二百五十四章 虎门销烟(1/3)

上一章覆清1796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开元4494年嘉庆二年七月二十二日,广州,虎门寨,晴空万里。

“要说,还是咱们汉人自己的军队够勇猛啊。”

“可不是,就拿这禁烟来说,鞑子说了有几十年了吧,可就没有见他们下过一次重手,你们在看看咱汉人的讨虏军,说缴就缴了,可不管你是洋人还是什么人。”

“得了吧,鞑子禁烟的目的可不是在乎百姓死活,而是在于提倡吸自家种植的鸦片。”

混在人群的黎汉明听到这儿,不由得赞同的点了点头,看了百姓中明事理的还是不少的。

鸦片这东西,其实唐代就作为贡品进了中国,早先是用来当药,之后逐渐成为奢侈品消费,跟我们今天抽烟一样,但都一直没造成清朝这么大的危害。

那么,为什么只有到了清朝,吸鸦片的人才会那么多呢?

实际上这时期的英国,本身也是把鸦片当一种正常消费的,绅士们同样吸鸦片,看福尔摩斯,会发现原著里福尔摩斯也是个鸦片鬼,经常用鸦片来提神帮助思考。

那为何其他国家和其他朝代抽鸦片不是大问题,只有清朝带来了这么严重的社会问题呢?

第一个原因,其实是因为:满清病了,这个病,不是仅仅在于政治腐败,而在于民间其实也是腐败的。

现代的有钱人,我们知道其实大多手中也没有那么多的现金,他的资金大量的都是固定资产,证券,股份等等,在家弄个地下金库把钱藏起来,只有土老帽才这么干。

而清末的有钱人不同,由于社会缺乏投资渠道,大多数有钱人的钱除了买地买铺外还真有不少剩余的,这一方面导致他们手里有大量的现金留存,留着干什么?花呗~

精神空虚,用鸦片度日,爽啊,而且是很好的交际手段,跟人拉关系,一起去鸦片馆好了。

精神空虚手里多几个钱每天还无所事事就想寻求刺激,碰到鸦片的结果嘛......我们今天看看某些拆二代就知道了,干柴遇烈火。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大英的资本主义的力量。

首先我们看看,鸦片长什么样子。

一团黑糊糊的东西.......你吃得下去不?这就是鸦片,其实要想让没尝试过的人去尝,实在有点困难。

问题来了,怎么样才能让中国人吃下去这么难吃的东西?其实办法也有,告诉中国人:虽然这个难吃,但它是补药!

没错,广告词是:这就是福寿膏!吃下去比神仙还爽!而且延年益寿!还能壮阳!

然后清朝人就嗨了!

大家一想,对啊,补品不都是难吃的么,而且像鸦片这样吃了以后立马见效感觉爽歪歪的补品,大大的好啊!

嫌鸦片难入口?那就改进入口方式!把鸦片混合烟草一起吸,这下好了吧?

有意识的去开发市场,改进产品,降低成本,让产品从少数人买得起的奢侈品,变成人人必需品。这种有意识成体系的市场开发手段,只有到了近代以后的资本主义才做得到。

于是就发生了我们都熟悉的抢购:

这抢购有多厉害?厉害到当时英国人一半以上对中国的出口,都转为了鸦片贸易。

清朝对外贸易从每年有盈余的贸易顺差,转为逆差,最多一年逆差一千万两白银,国内白银大量流出,很短时间内银价上升了一倍。

其实这才是最关键的,大清朝其实并不关心鸦片引入导致的健康问题,他们最关心的,还是银子,比如当时盛行一种说法:

“西洋进口的鸦片有毒,非禁不可,中国土地性质和平,出产的鸦片,吸食也不会上瘾。”

就连林则徐这位“反毒先锋”,其实也是这样,在经历过鸦片战争之后的1847年,时任陕西巡抚的林则徐在写给他的学生、江西抚州“署知府”文海的信中,居然提出可以种植鸦片: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醍,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

林则徐所担心的,只是消费者是否能接受国产货:“第恐此种食烟之人未必回心向内耳!”

满清皇帝和大臣们所反对的,并非吸食鸦片,而是进口鸦片!

他们真的是关心老百姓健康吗?不关心!但他们很关心银子去了英国,这样就收不到税了!于是才有了虎门销烟。

当然了,其中肯定也不乏有真正在乎百姓身体健康的官员。

“哎哟,你们是不知道,净街收缴鸦片那天,我在船上卸货,没能赶回去,那些军爷就让我们先呆在船上不要乱跑了,那天规定的时辰一到,那些英夷并没有回应,我们就见到讨虏军的一个将军率军直接包围了英夷的商馆。”

顿了顿,那人接着道:“你们是没看见,那时那英夷的商馆大门紧闭,那军爷便直接上前一脚就踹开了商馆的大门,有几个阿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覆清1796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