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都市小说 > 覆清1796 > 第三十一章 练兵之前的准备

第三十一章 练兵之前的准备(1/2)

上一章覆清1796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咳咳咳~,这群逆贼真是好大的胆子,只占领了一个小小的遵义府,竟敢发出这样的檄文,藐视朝廷。”被檄文的内容气得一阵猛咳的福康安怒不可遏的骂道。

额勒登保见状连忙宽慰道:“贝子爷息怒,这逆贼如此嚣张,非大军开进剿灭不可,何必气坏了身子。”

福康安闻言顺了顺气后,说道:“不能等朝廷的旨意了,让和琳、福宁各派一部人马下山,与我一起进兵遵义,把这帮逆贼剿灭了再说。”

“可是这山里的苗民........”

额勒登保话还没说完,就被福康安打断道:“如今遵义那帮逆贼危害更大,等平定了遵义那里,在回师进山就是。”

“是!”见福康安这么说,额勒登保只能无奈的应道。

..........

“启禀明王,麻料和棉料的军服各两套,红色丝织军旗十面,以及布鞋四双都在这里了。”

第二天正午,陈士淳带人提着一个箱子好奇的走进这个数万人的“建筑工地”找到黎汉明后说道。

黎汉明闻言一喜,连忙各拿出一套军服试了试。

不一会儿,穿上一身铁灰色军服的黎汉明挺拔站在众人眼前,虽然军服上少了一些装饰,甚至连皮带都是粗制的,纽扣也是木制的,配上他本来穿着的那双马丁靴,让刘阿蛮、陈士淳等人一阵惊叹。

陈士淳是没想到,看着怪异的衣服穿在身上看着却是别有一番景象。

黎汉明却是没有想那么多,他摸了摸两套军装的面料,发现还是棉纺的手感要好一些,并且要舒适得多。

但是因为没有熨烫的关系,使得这套军服看起来有些毛刺刺皱巴巴的,远没有黎汉明想象中的那么好看。

不过就算条件所限,这样的军服设计上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了。

其实黎汉明也想过打造盔甲,但一想到如今的火器发展,有打造盔甲那个精力,还不如大力发展火器。

国外已经发明了苦味酸和雷汞了,击发药再过两年也要出来了,到时现代化步枪一出来,盔甲反而费事。想到这儿他便收起了打造盔甲的心思。

布鞋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和后世的千层底,老布鞋类似,在这个大多还穿着草鞋的地方,有布鞋穿就已经很好了。

黎汉明再拿出一面红旗展开看了看,在红旗偏左方的位置,用金色丝线缝了一把利剑,一串麦穗和一串稻穗在剑柄前一点交叉的图案。

麦穗和稻穗象征着南北方的百姓,利剑则代表着军队,寓意便是军队出自百姓,负责保护百姓的意思。

看着看着,黎汉明很满意自己的设计,本来想用镰刀锤子旗的,但是一想到神兽无处不在,怕了,就没用。

至于旗帜的大小、边框设计都同后世一样。

“阿蛮,一会儿找一根七十五尺长笔直的杆子来,再找根长点的绳子,把这面旗帜挂上,这以后就是我们的军旗了。”黎汉明把手中的旗帜递给刘阿蛮后说道。

七十五尺刚好二十五米,刚好等于黎汉明的年龄,这算是他的一个小心机吧。

后世的二十化教育,灌输自己的理念。

文化教育自己一个人肯定是忙不过来的,就得看黎恺那边能拉来多少读书人了。

清朝的识字率,到现在也并没有权威而准确的说法,参考各种资料,现在大多认为清朝识字率平均在20-30%之间是可以接受的。

真正能走上官场的又能有多少?不说其他,现如今很多举人、进士都在乡里以教徒授业为生,就更别说秀才以及还没参与考试的童生了。

所以黎汉明并不担心会招不到读书人,就看黎恺的本事,能忽悠到多少人而已。

文化教育这块算是确定了,接下来就得考虑怎么训练这十万人马了。

想来想去,没有简单的办法,就只能采取分营区分别训练的笨办法了,无非就是自己辛苦一些而已。

想到这儿,黎汉明让人把黎兆勋找来,说道:“你先让人腾一个营地出来,明天我先开始训练一万人,然后依次类推,十天半个月的人差不多就应该到齐了。”

“是!”黎兆勋也没多问,应了一声后便下去安排了。

黎兆勋刚离开,刘阿蛮便兴奋的找了来:“明王,你看,军旗挂好了!”

随着刘阿蛮指引的方向看去,黎汉明果然看到在旁边的高台上立上了一根高高的旗杆,鲜红色的旗帜正迎风飘扬。

黎汉明见状满意的夸奖了一句:“可以呀,在哪里搞到这么笔直的一棵树的?”

在他的印象中,二十多米高还很笔直的树确实很难见到。

“回明王,那可不是树。”刘阿蛮闻言却是摇了摇头说道:“那是树竹,听说以前哪位官员从云南那边带来种到这里的,军营后边还有好大一片呢。”

听到刘阿蛮的回答,黎汉明有些不可置信,连忙对着旗杆比划了一下,这直径得有二十多厘米了,而从旗杆的顶端来看,为了刚好七十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覆清1796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