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火火箭这东西发明很早。康格列夫火箭其实是印度人发明的。
中国在宋代就已经可以制造用火药推进飞行的火箭,这种火箭大约在元代或明代传入了印度,很快被印度人仿造和改进。
从16世纪到18世纪,印度的火箭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火箭威力和射程都大大增加,一些火箭的火药筒已经改用铁制,还出现了各种不同用途的型号。例如纵火,爆炸、散发毒烟等。
印度人的大型火箭长度可达61厘米,内径7.62厘米,装有6.1米长的竹制平衡导杆,射程可达2.4千米以上。
迈索尔苏丹狄波·萨布(又称铁普苏丹)在1792年和1799年抗击英军的战斗中用专门的火箭部队发射了大量火箭,把龙虾兵的骑兵集群和燧发枪阵列线方阵,炸的一片火海,使英军伤亡惨重。
战后缴获的未爆炸火箭,被英军带回去拆解研究。最终英国人搞出了黑火药做发射药的高水平火箭。
一直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黑火药仍是固体燃料火箭的主流燃料,但逐渐被更高效的液体燃料取代。
20世纪30年代后,液氧/酒精等液体燃料(如德国-2火箭)因高比冲成为新标准,火药逐渐退出主流火箭应用。
液氧目前的技术制取不了,至少工业大规模制取不现实。
不过液态火箭燃料除液态氢以外,还有,甲醇、乙醇、高浓度水合肼、二甲肼、硝基、甲烷等物质都可用作液体火箭燃料。
甲醇、乙醇、甲烷等都不难制取。但燃料只是高空火箭技术的一部分。
杨凡收到小娘皮的电报时,他正在伊犁河谷的东段大营。
他看着内容有些哭笑不得。
陈曦她们居然异想天开的打算用现有技术搞高空火箭。她们知道火箭发动机,低温燃料箱技术有多难吗。高比冲的燃料是这个时代的技术能搞的吗。
他回电,告诉她们,别打高空火箭的主意了。那玩意她们搞不定的。换个思路吧。
宋应星主政技术处后,看来自己没事要多关注一下立项表,有些不具备条件的技术就不要搞了,免得浪费资源。
现在大坝不是要发电了吗。直接电解水制取氢气,做氢气球吧。在乌云密布的时候,用大型氢气球,吊挂定时炸弹,到高空抛洒盐粉来增雨它不香吗。
单个气球载重低,那就一起放飞几千个不就结了吗。花不了几个钱的。
电报就是快,小娘皮出行,随从里就带着电台和电讯组,以备紧急事项随时请示夫人。
看着老爷的回电,陈曦一拍脑门,心悦诚服道:“还是老爷有办法,这个办法既简单又低成本,还实用。一点技术难度没有。马上就可以搞起来。”
“老爷还给出了方案,在丝绸表面涂上一层橡胶或使用其他轻质且密封性良好的材料来制作气球。例如,可以使用松节油溶解橡胶,并将其涂抹在丝绸面料上,制成气囊主体。这些技术我们都有的。哈哈。”
氢气球的发明者是法国物理学家兼发明家雅克·亚历山大·查理。他在1783年进行了首次成功的氢气球试飞。查理利用硫酸和废铁反应制取氢气,并将其灌入气球中。他使用松节油溶解橡胶,并将其涂抹在丝绸面料上,制成气囊主体。
现在杨府做凝固汽油弹就是用汽油溶解橡胶粉末。改用松节油也没啥问题。松节油,是精油的一种,它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松节油是通过蒸馏或其他方法从松柏科植物的树脂所提取的液体,主要成分是萜烯。
原油都能蒸馏了,用同样的设备,从松树油子也就是松脂里面,蒸馏出松节油一点难度没有。就是这东西容易闪爆,很危险。制取时要严格把关流程,来确保安全。
至于涂抹橡胶的气囊是否耐用,不需要考虑。反正这玩意是一次性使用的,几分钟升到高空就炸了,保证短时间不漏气还是可以的。
看到问题解决了。涂山月笑着拿起安全帽,说道:“好了,大坝的事情基本解决了。林工、梅工、陈工咱们去参观一下水轮发电机组吧。”
大家哈哈大笑起来,都知道,夫人开玩笑,称呼大家为某工,这是工程师的简称。
一行人来到大坝侧面进入洞库,沿着台阶进入下层。这里已经安装了电灯,但是因为水轮机没有开启,所以没有点亮。目前用的是电石灯照明。
一行人来到水电机组厂房,看到了四台巨大的水轮机组安装位置。但是都是空的。只有边上有三个小型的机组位置安装了水轮机组。
陈曦带着安全帽,穿着工装夹克,留着齐耳短发,看着英姿飒爽的,真有几分后世女工程师的样子。
这三台小型水轮发电机组,是他们动力研究院搞的。这也是这次带上她的原因之一。
“夫人,水轮发电机原理很简单,就是切割磁力线原理。这个书院的讲师给咱们内宅科普过。”陈曦介绍道。
小娘皮她们点点头,杨府每周一次讲学活动,请书院的讲师来讲各种知识。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