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都市小说 > 大明第一帝 > 第二百四十章:何以治国(2)

第二百四十章:何以治国(2)(1/2)

上一章大明第一帝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大明的主旋律,在朱由校的谋划部署下,已悄然从过往的平叛,渐渐朝治理靠拢,或许朝中党争不休,然那不过是表象罢了。

如果朱由校真想把东林党、齐楚浙党等派,全部都驱逐出朝堂,只需下一道中旨,就能将他们全部赶走。

但空缺那般多的官位,以及赶走这批诸党的官员,所产生的相应影响,会给大明上下运转造成伤害。

党争的本质,不是东林党、齐楚浙党等派,他们想要干什么,而是他们背后代表的守旧派群体。

就算赶走东林党,还会出现西林党,斗争这种现象,是不会随打压的出现,而彻底消失不见的。

斗争无处不在。

斗争不会消散。

所以当大明的皇帝,就要懂得制衡之术,叫诸派人才为自己所用,并在斗争过程中,剪除掉那些枝枝蔓蔓,去除掉那些糟粕。

乾清宫,东暖阁。

“陛下,如果朝廷废除匠籍,真的能明确下来,那筹建官办诸厂的效率,是否能加快一些?”

总河孙居相坐在凳子上,情绪有些激动,“特别是生产水泥的工坊,臣恳请陛下能多筹建一些,这对治河工程是有极大成效的。

永定河系、黄河、运河、江淮这些长江以北的主要河道,倘若能层次分明的修筑堤防体系,厘清修守制度,明确河工建设,那对大明的江山社稷,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啊。”

“卿家不必这般激动。”

朱由校伸手宽慰道:“涉及官办诸厂的筹建和发展,朕必然倾注精力和财力,特别是用于治河方面的,肯定会加紧筹建。

治河,是维系江山社稷的根本。

多少年来,因为黄河泛滥,形成大片的黄泛区,死伤百姓无算,吞没良田无数,还威胁运河安危。

不过在朕看来,治河不单是治理黄河和运河,像永定河系、江淮这些主要河道,都要规模的进行治理。”

成规模的水利设施筹建和规划,是摆在朱由校面前的难题,特别是黄河、运河这些主要江河,修筑起来的难度之大,超乎了寻常人的想象。

一句简单的话,就是拿着大把的银子,朝这些江河里去砸,这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有所改善的。

这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去朝着一条清晰的主脉络,持续性的投入和改建。

大明的水利人才太匮乏了。

一想到今后频生的灾害,朱由校就感到头疼。

“当前总河这边,向各地颁布的举荐公函,都落实没有?”

朱由校撩了撩袍袖,看向孙居相说道:“只要是懂得治河的,哪怕是底层百姓,只要能做出政绩,都能授予相应官职,治河跟其他不一样,朝廷必须要重视起来。”

“都落实了。”

孙居相微微欠身道:“各地布政使司,都向京城呈递回函了,只要发现知晓治河者,都会举荐到治河巡抚衙门。

此外黄河治河巡抚左光斗,还呈递相应奏疏,言明培养治河人才的重要性。

像潘司空生前所著《河防一览》、《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等,都要当做治河的教材……”

听着孙居相所言,朱由校微微点头。

潘季驯的确是治河大才,其提出的束水冲沙法,是非常超前的治河思想,这甚至影响鞑清的治河理念。

对大明的河道治理,朱由校已单独设立行政体系,在朝的总河,地方的三大总督和诸治河巡抚,形成一个体系分明的班底,以此治理大明的诸多江河。

而在朝所设内政部,下辖的赈灾公署,以后会随各地灾情的加剧,在地方设立赈灾行署,构建起一个赈灾行政体系。

治河和赈灾,在大明的文官群体眼里,那就是肥差,是能上下其手,捞取到难以想象的财富的。

至于说捞取这部分银子,会叫大明治下多少百姓惨死,就跟他们这些人没关系了。

黎庶嘛,死了就死吧。

反正大明最不缺的就是黎庶。

朱由校恰恰是看到这些危害,所以才提前布局筹设新衙署,以此减轻贪赃枉法,尽快叫大明有所改变。

朱由校心里也清楚,筹建的新衙署体系,必然也会发生贪赃枉法,可这却能追责到人,不像大明先前那般,赈灾和治河都是混乱的。

治理当前的大明,最需要的就是秩序,就是要形成体系,这样哪一块出现问题,就能精准的排查问题,而非像无头苍蝇般乱撞。

“左光斗所呈奏疏朕也看了。”

朱由校收敛心神,伸手道:“朕考虑了一下,可以这样办,像你们总河这边,在京筹建大明河政学院。

地方所设三大治河总督和治河巡抚,在驻地筹建地方河政学院,比如黄河河政学院、江淮河政学院等等。

总而言之就一个核心目的。

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培养治河人才,充实地方所设的诸治河队伍,要叫大明的河政平稳起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大明第一帝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