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造纸厂要扩建,就连炼铁厂和火枪作坊,火炮作坊,以及火药作坊都要扩建。>
大明官吏体制,以及彻底糜烂,工部的那些作坊,也无一例外。>
素位素餐者,比比皆是,原本先进的火器技术,却因为这些贪婪的管理者,最终被当做垃圾般遗弃。>
户部拨给工部的银子,现在上头,就被截留了一大部分,接着到了下面的工坊里面,又被下面的官吏吃掉一部分。>
这还不算玩,剩下的那点汤水,浓汤又被小头头捞去不少,最后剩下的,十不足一。>
可前线需要火器,而且,工部这部分的支出,还需要司礼监审核批红。>
怎么办呢,火器工坊这边,就只能用些破铜烂铁,打造许多火枪火炮来应付差事。>
就这样,原本领先全球的大明火器技术,渐渐的没落,最终被西方反超。>
工部的火器作坊已经糜烂,而辽东和神机营,毛谭部,沈丛云,都需要火枪火炮,那么唐峰也只好自己想办法。>
扩大东厂火器作坊的规模,势在必行。>
把海大富以及各个作坊的管事全部召集过来,商议这扩大生产规模的事情。>
因为有东厂这张王牌,不管是采买铁矿铜矿,还是其他各类朝廷禁运的物资,都没有任何阻碍。>
只要有钱,东厂这边,就可以买到任何想要的东西,而且价格方面,还绝对是最便宜的。>
没办法,这年头,谁敢得罪厂卫呢。>
在一番商议后,扩建各个作坊的事项,便直接提上了日程。>
其实吧,商议,无非就是看扩建各个作坊,需要多少银子罢了。>
火枪作坊,若是要产量提升一倍,就需要二十万两银子,火炮作坊那边,则需要三十万两,火药作坊需要十万两,炼铁厂那边要的银子最多,足足六十万两。>
剩余的造纸厂,倒是要的银子少了许多,六万两就足够了。>
这所有的开支加起来,要了唐峰一百三十多万两。>
也好在之前直隶平乱,找到了那赵世豪搜刮的金银财宝,不然的话,他还真就一时间拿不出这么多的银子来。>
白乎乎的银子砸出去,接下来,就是各个管事的事情了,通过东厂采买各种物资,扩大工坊面积,打造各类机械。>
除此之外,还得想办法从工部的那些火器作坊里面,挖些有真本事的熟练工匠。>
本来,唐峰还打算,再去找工部尚书,通过那位老尚书,再从工部作坊那边挖一批熟练工匠过来。>
可是,海大富的一席话,让他改变了注意。>
县官不如现管,京师的工部那边,贪官横行,特别是下面那些个小官吏,更是贪得无厌。>
只需要给他们一些银钱,便足有买到不少的匠户。>
所谓匠户,就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而中国,自唐朝,便有匠户一说。>
明朝,匠户在户籍上自成一类﹐必须在官府的手工业局﹑院中服役﹐从事营造﹑纺织﹑军器﹑工艺品等各种手工业生产﹐由各局﹑院和有关机构直接管理,不允许他们随意脱籍﹐必须世代相袭﹐承当指定的工役。>
工部那些火器工匠,都是隶属于工部的匠户,而他们的户籍,全部在工部下属的户所里面。>
也就是说,只要通过这些户所的官吏,就能够买到这些匠户的户籍。>
虽然,买卖匠户户籍,这是是砍脑袋的大罪,可这年头,只要肯花钱,那些个贪得无厌的官吏,什么都敢去做。>
用钱能解决的事情,就绝对不去找关系走后门,这是唐峰历来做事的原则。>
当日,海大富便带着几个番子离开了东厂。>
等晚上回来的时候,跟着去的番子,抬着一个大木箱子,等木箱子打开后,里面赫然是一些户籍名册。>
“总共有多少,人什么时候能送到?”唐峰望着海大富,开口问道。>
“小得跑了几个作坊,总共花了八万两银子,买下了一千精通火器的工匠的户籍。”海大富应道。>
就唐峰所知,光是北京和南京两地,这精通火器制造的工匠,便有十万人之多。>
八万两,一千个精通火器的工匠!>
这个价格,不能说便宜,也不能说贵。>
因为,这看似只是一千个工匠,可实际上呢,这些工匠都是拖家带口,买下这些工匠的户籍时,等同于也把他们的家人的户籍给买了过来。>
当然了,这些工匠的家人,实则都是些累赘。>
如此算下来的话,每一个工匠的价格,就是八十两银子,这笔银子,都足够买几亩良田了。>
“为了不引起旁人注意,这些工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