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 第18章 师兄弟相聚徐家,于钟山再见蓝玉

第18章 师兄弟相聚徐家,于钟山再见蓝玉(1/2)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夜,长平侯府灯火通明。

欢声笑语不绝。

年夜饭上桌之后,杨轩便让下人们也下去过年了。

毕竟,大过年的。

年夜饭结束后,又是发红包,又是放烟花。

好不快乐。

初一,杨轩和安庆入宫给朱棣、徐妙云拜年。

不过朱棣这个不要脸的,又把自己孙子带过来,薅了杨轩一笔羊毛。

初二,杨轩去了一趟魏国公府,趁过年徐辉祖在京,正好可以聚聚。

由于朱棣削藩,收回了藩王手中的兵权,老朱当初设立的九大塞王,早已没了当初的作用。

所以从永乐元年开始,蒙古人时常南下劫掠,辽东更是成了他们光顾次数最多的地方。

为了防备草原,朱棣只能派人前去镇守,徐辉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派出去的。

和他情况相同的还有平安和瞿能父子。

徐辉祖在北平镇守,平安带着瞿能父子在大宁镇守。

相比于平安和瞿能父子,朱棣对徐辉祖的信任显然更高。

要知道,北平可是他的起家之地。

而若是平安他们作乱的话,徐辉祖只需要守住山海关,朱棣就有足够的时间调兵遣将,平乱。

此次徐辉祖回京,就是向朱棣述职,半个月后,他又要离开京城,返回北平。

不过,目前的处理方法,也只是权宜之计。

朱棣不可能长时间放任大将在外面手握重兵的。

魏国公府。

徐辉祖,徐膺绪,徐增寿三兄弟都在。

师兄弟四人喝酒聊天。

男人嘛,不可避免会聊到国家大事。

这不,几人说起了北边的情况。

“就去年入冬前,蒙古人南下好几次。”

“若不是边军反应快,损失恐怕会很大。”

“而在年前,我率军出关,和平安将军联手对边塞五百里进行了肃清。”

“只可惜啊,他们大部都已迁徙转移,原来的地方只留下了一些老弱病残。”

随后,徐辉祖又对草原的局势进行了讲解和分析。

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乱。

自当年捕鱼儿海之战,一战覆灭北元王庭之后,草原就彻底陷入了内乱。

如今的北元,空有名号,其内部,早已分裂成了鞑靼和瓦剌两个大部落。

剩下的小部落,都是依附于这两个部落。

这样的局势,对于大明来说是有利的。

毕竟,现在大明的重心在发展民生经济方面。

开启和安南之间的战争,也是局势所迫。

若要开始北征,对大明的消耗太大,不值当。

几人聊了很多,最后在魏国公府吃过晚饭,杨轩才和安庆回去。

次日,杨轩准备好蜡烛纸钱,还有半马车的酒,前往了钟山。

他要去看望一下蓝玉,还想和朱标聊聊天。

蓝玉现在也上了年纪,早就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

时间磨平了他身上的棱角和锐气,使他看上去,和一个普通老人没什么区别。

见到杨轩到来,蓝玉很高兴。

拉着他的手说个不停。

不过他也知道杨轩来这里是为了什么,所以也没耽误杨轩的时间。

仔细收拾了一下自己,换了身衣服,两人就向着朱标的陵墓走去。

路上蓝玉给杨轩说着朱允炆母亲吕氏的情况。

朱棣入京之后,废了吕氏的太后尊号,让她带着小儿子来到钟山给朱标守陵。

至于朱允熥和朱允熞,则被降为了郡王 现在还在京城中。

未就藩。

杨轩不敢让他们就藩,一旦就藩了,他鞭长莫及,就没办法护住了。

留在京城,就在朱棣的眼皮底下,他能放心,杨轩也能护持住。

朱标就这么几个儿子,杨轩受他的恩惠,怎么也要护住他的血脉才行。

这两年在杨轩的求情下,朱允熥两兄弟已经被允许走出府邸,只是还不能离开京城罢了。

不过这情况已经够好了。

自古,前太子的子嗣,能有几个有好下场的。

等他们两人寿终正寝之后,就可以安排他们的后人就藩了,以后的事,顺其自然便好。

“他们母子如今可真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若不是咱多次接济,他们恐怕早就没了。”蓝玉语气唏嘘道。

“活着就好。”杨轩知道蓝玉说的是吕氏与其幼子。

“不过,你还敢接济他们,你就不怕陛下找个由头治你的罪?”杨轩笑问。

“无所谓,咱只是看在太子殿下(这里特指朱标)的面子上,不然,咱才不会管他们的死活。”蓝玉哼哼道。

他一直看不起吕氏,当年太子妃常氏薨逝,吕氏被扶正。

她的儿子成了嫡子,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