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都市小说 > 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 > 第七百七十二章 铁路总办职位之争(求订阅!!)

第七百七十二章 铁路总办职位之争(求订阅!!)(1/3)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朱标指尖叩击御案的节奏骤然加快,目光扫过李善长蟒纹官袍上晃动的烛影。

这位开国功臣急于将门生推上铁路局总办之位,其心思昭然若揭——淮西党向来视朝廷要职为禁脔,铁路作为未来的聚宝盆,李善长岂会容忍皇权独揽?

昨夜欧阳伦提及的“木秀于林“之险,此刻化作金銮殿内明灭的烛火,在朱标眼底燃成警惕的火苗。

“韩国公倒是心急。“朱标唇角扬起似笑非笑的弧度,“不过这铁路局不同于寻常衙门,既要通实务,又需懂商道。黄侍郎虽熟稔漕运,却未必知晓火车轮轨如何转动。“

他刻意将“商道“二字咬得极重,余光瞥见殿角的言官们纷纷捏紧奏本,显然“与商贾为伍“的帽子已在他们舌尖打转。

李善长却恍若未闻,拐杖在青砖上敲出笃笃声响:“陛下明鉴,漕运与铁路,皆为国家血脉。老臣辅佐陛下多年,岂会荐人失当?“他忽然转身,朝黄子澄使了个眼色,“黄侍郎,你且将昨日与老夫商议的章程,说与陛下及诸位大人听听。“

黄子澄甩袖出列,紫袍在晨光中泛着沉稳的色泽。他先向朱标深施一礼,声线朗朗如击磬:“启禀陛下,臣以为铁路运营当以'稳'字为先。首重票务管理,可仿科举糊名之制,将每日票根编号封存,由户部派专员核查,以防舞弊。次重货运调度,分设'官货'与'民货'两道,官货优先通行,民货按重量计税——如此既保朝廷物资畅通,又能广增税赋。“

殿内响起低低的赞叹声。

左都御史王景弘捻须点头,户部尚书郁新掏出算盘暗暗拨弄。

朱标却注意到,黄子澄提及“官货优先“时,李善长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淮西党多有私产,若铁路成为权贵运货的快车道,其中利益可想而知。

“至于人员管理.“黄子澄继续道,“可沿用工部旧制,设'提举'、'知事'等职,各按品级领俸。

如此一来,既不违朝廷体制,又能令上下有序。“他特意看向朱标,“臣知陛下忧心冗官之弊,然铁路事关国本,不可因噎废食。“

这番话巧妙避开了欧阳伦提出的“商行架构“,反而用传统官制包装,既迎合了保守派的心理,又暗合李善长安插党羽的诉求。

朱标不得不承认,黄子澄确实有两把刷子——若换作寻常帝王,怕是要被这“稳字诀“说动了。

“黄侍郎所言,倒有几分道理。“朱标缓缓开口,手指却无意识地摩挲着御案边缘的蟠龙纹,“不过朕听闻,太上皇对此事亦十分关切。前日在谨身殿,父皇特意问及铁路如何'不费朝廷一钱,反生万金之利'。“

他忽然提高声音,“韩国公、黄侍郎,你们且说说,若按你们的法子,这'万金之利'从何而来?“

殿内温度骤降。

李善长的拐杖顿在半空,黄子澄的紫袍后背渗出冷汗。

他们没想到朱标会抬出朱元璋,更没想到话题会从“体制“陡然转向“盈利“——这分明是将他们拖入欧阳伦的战场。

“回陛下“黄子澄咽了口唾沫,“利在货运。商贾货物经铁路运输,损耗减少三成,速度却快于漕运一倍。臣算了笔账,若每吨货加收五文转运费,每年可得白银十万两“

“才十万两?“朱标挑眉,“朕听说,单是车箱广告位,每年便可入银数十万两。黄侍郎可知'广告'为何物?“

黄子澄脸色一白,额角青筋突突直跳。

他久居朝堂,何曾听过这般“市侩“之语?李善长却敏锐捕捉到朱标话中的漏洞,立刻接口:“陛下,此等商贾伎俩,岂可用在朝廷产业?若一味逐利,恐失民心啊!“

此言正中言官下怀。

刑科给事中周衡立刻出列,高声道:“陛下!昔年王安石变法,因与民争利而致天下汹汹。今若效商行之制,恐重蹈覆辙!“殿内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附和声,如夏日骤雨砸在青瓦上。

朱标望向阶下的欧阳伦,目光中藏着不易察觉的期许。

自朝议开始,这位驸马便一直静立在武将队列之后,仿若局外人。

此刻他抬眼,正撞上朱标暗含深意的眼神,心中暗叹一声,事又来了!

就不能让我当个透明人么!

“诸位大人所言差矣。“欧阳伦声音不大,却如利刃劈开嘈杂,“铁路之利,不在与民争利,而在便民生利。三等座二十文,可让农夫一日往返百里卖菜;货运损耗减少三成,可让商贾降低成本、货通天下——此乃'藏富于民'之道。至于广告位,不过是利用车厢空间,于百姓无害,反能令商家广而告之,何错之有?“

他转向朱标,从袖中取出一卷图纸:“陛下,这是臣绘制的'列车时刻表'。若按此表发车,每日可精准调度二十趟列车,较漕运效率何止十倍?且每趟列车可载乘客五百人、货物十吨,如此计算,年盈利何止百万两?“

图纸在群臣手中传递,李善长盯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时辰标记,忽然冷笑:“驸马爷果然精通商道。只是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