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节(1/2)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09-12-3018:53:24

调查团准备绕道苏联,到海兰泡与马占山见面。海兰泡位于苏联边境,与黑河仅一江之隔。日本人闻悉后,立刻派其驻长春领事向苏联驻哈尔滨领事发出警告,要求苏联不得向调查团提供任何方便。

苏联那阵本来就与中国断了交,“九一八”事变后一直采取不介入的态度,而且斯大林那时候正忙着搞集体农庄和第二个工业五年计划,无暇分身,在对外交涉上能装熊就装熊,能少一事绝不多一事,自然不会为了一个国联调查团给自己惹上麻烦(当时苏联还不是国联成员,至年底才加入),因此日本政府那边一发话,他们就找理由推脱,拒绝给调查团成员发放通行证。

随着苏联这条路线的断绝,调查团一时无计可施。但让他们颇感意外的是,这时候神通广大的马占山却自己派人找上门来了。

马占山一共派出了两个人,一个叫姜松年,一个叫王子馨。但两人命运并不一样,王子馨不幸被日军抓住,在搜出马占山给调查团的信件后旋被杀害,姜松年则顺利地找到调查团,并基本完成了马占山所交托的使命。

在翻阅这段史料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两点:

其一,姜松年和王子馨是同时出发的;

其二,他们是分开走的,而且到达的地方不一样,姜松年直接去哈尔滨,王子馨去的却是齐齐哈尔,而后者正是在那里遇害的;

其三,他们身上都携带了马占山的密信。

关于第一点,似乎没有什么可说的,问题出在第二和第三点。那就是他们为什么要分开走,而且身上都带有密信。

当然,有一种可能就是马占山不清楚调查团究竟在哈尔滨还是齐齐哈尔,所以来个双保险。

但我以为这个说法不是很经得住推敲。

马占山善于给人布疑阵,他自己在情报搜集方面也从不马虎(后来甚至给日军打起了个情报战)。如果他对调查团究竟在哪个城市都搞不清楚,还派什么使者?更何况据当时记载,李顿一行到哈市,是在下午四点(并非深更半夜),哈市日伪要员一齐上前迎接,场面搞的相当热闹。外界不可能不知道。

因此,我的结论是,这可能是马占山有意布下的又一个疑阵。

毫无疑问,要想穿过日伪的重重防守并如愿找到调查团,这在当时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别说马占山了,就是一般的伪满官员或商绅,若不经过土肥原的同意,也万难进去。

要知道,在得悉调查团有和马占山会晤的愿望后,日军已大大提高了其“警戒级别”,决不会轻易让人跟调查团接触。

我想,这里面一定还有许多我们这些后人不了解或不掌握的历史内幕。比如马占山在哈市可能有内应,做过相当周密的布置和安排,又比如在双方未正式见面前,在如何更好的避开日伪耳目方面也一定达成过共识,并有过一些巧妙的设计,否则的话,很难相信姜松年能够顺利地穿过那么多关卡和盯梢,如愿以偿地见到调查团。

那么,如果没有更多史料作为反证,我的这种设想就极有可能是事实,那就是派王子馨其实是为了给姜松年做掩护,也就是说,他从出行到被发现,到被俘,然后坚不吐实,最后惨遭杀害,都是早就准备好的,整个过程只不过是哈尔滨行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已。

王子馨牺牲的消息传到哈尔滨后,日伪的戒备(至少是防马占山派人来找调查团的戒备)肯定会有所松懈。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此刻,另一个特使,那个真正的特使,已经借此机会潜入哈尔滨,并闯关成功,走进了调查团所居住的美国领事馆。

夜幕下的哈尔滨啊,曾有多少血泪凝成的英雄传奇。

(304)

2009-12-3108:35:57

作者:东胜兔兔回复日期:2009-12-3014:29:33

关哥,一路拜读下来感受颇深。小弟有个疑问,望关哥赐教。老蒋在军阀混战那会的用的洒银子战术为何屡试不爽?老蒋自己能印袁大头?老蒋的钱哪里来的?当时他控制的地域也就是江浙一带,控制的时间也不久啊,打仗是个烧钱的活,老蒋动不动几百万的扔,他的钱哪里来的?袁大头是老蒋自己制的么?袁大头是当时的硬通货吧,那老蒋怎么有那么多袁大头呢?如果能把当时的货币也一并介绍下,小弟感激不尽.凭什么老蒋能一口气洒那么多银子出去,而且各路军阀还就认他扔的硬通货呢

—————————————————————————————

仁兄这一题目甚大,涉及到民国财政以及江浙财阀与南京国民政府关系等许多课题,相关学术论文也很多。实际上,由于当时南京政府军费和“特别费”(很多一部分是“公关费”)的开支太大,财政相当困窘,甚至屡次遭遇经济危机。老蒋所赖者,为宋子文等出谋划策,通过多次发行库券(类似国库券)、长期公债以及向欧美银行贷款等方式,才得暂时度过危机。其中,为宁汉相争,南京政府就发行了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