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节(1/3)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0-02-0714:30:19

和阎锡山一样,孔某人一向被大家封为山西大财主,经商很有才,私下也嫌了很多银子。照理,他这样的人,对身外之物应该是抱很无所谓的态度的。

可你见过谁真正嫌钱多的?何况在民国笔记中,这位孔兄虽然会几句洋泾浜的晋版特色英语,实质却是大俗人一个,与他的小舅子相差不是一星半点。时人甚至认为这位自称的孔子后裔颇似三国时的一个著名人物——那个同样俗不可耐的刘表刘景升。

不过俗人就有俗人的好处,因为跟俗人们打交道,正是萧振瀛的特长。

见面以后,话里话外,萧振瀛都透着这么个意思:虽然我们老西北军已落魄至此,但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孔先生今后会有用得着我们的地方的。

一个人会不会说话就是大不一样,孔祥熙听到这里,大受触动。

民国时代,与过往的大宋王朝有相仿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很多武人虽然从根子上说是个大老粗,却极爱附庸风雅,死皮白脸地都要往“儒将”上面凑,在穿戴上盛行不爱武装爱红装,平时军装是根本不穿的,长袍马褂兼瓜皮小帽是其惯常打扮。不同之处则是与宋代士大夫多不屑与武人为伍不同,民国的文人是非常向往和带兵打仗的人有上一腿的(典型的比如汪精卫)。

对于孔祥熙来说,后者的意义更加重要。毕竟他不可能像宋子文那样自己拉起一支税警总团来,要想在老蒋这个连襟前面提高身价,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和有实力的武将们拉上关系。

不错,如今的西北军是今不如昔了,然而这就跟炒股一样,原始股价格低,以后上涨的空间才大啊。同时,这个股票简直就等于自己免费送上门来的,除了动动嘴,实际根本花不了什么成本。退一万步来讲,即使以后真的涨不上去,变成了垃圾股,他孔某人也用不着急得跳脚。

孔祥熙用他那孔方兄一般的心思,拨拉了两下算盘,觉得这笔买卖实在划算,非常值得一试。

然后他就去跟老蒋敲边鼓去了,敲来敲去,无非让老蒋相信,这个宋哲元虽然在蒋冯战争、中原大战中多次担当反蒋急前锋,但其实是因为身处老冯帐下,不得不为之的结果,其实他这个人的为人还是很不错的,对你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恶意,当年还力争过反蒋不如反阎呢。

看着老蒋的脸色缓和下来了,孔祥熙立即给萧振瀛带信:是时候了。

萧振瀛着手拜见老蒋,但不是通过孔祥熙,而是通过另一个政府元老于右任。道理很简单,老蒋为人是很多疑的:你成天在我耳朵边说某个人好,紧跟着又推荐那个人的使者来见我,请问到底是何居心?!

这位于老亦是陕西人氏,与西北军的关系比孔祥熙可深厚多了。更重要的是,他虽称元老,但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内部向无实权,属于老蒋并不十分忌惮却又要给足面子的那种人。

于右任引荐的人,老蒋自然没有不见之理。

(420)

2010-02-0719:22:50

在老蒋面前,萧振瀛细说原委,表示希望能对宋哲元部进行改编。

老蒋表示同意,让他找军政部长何应钦具体落实相关事宜。

萧振瀛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当,不由喜不自禁。

且慢,萧大哥,按照我的人生经验,如果一件事情太过顺利的话,往往就值得怀疑了。

我们永远不要相信,成功会从天而降。很多时候,它恰恰意味着磨难的开始。

果然,何部长的回答犹如给萧振瀛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何应钦说,编制原来是有一个的,那就是第27路军,不过现在已经取消了。

那还有没有新的编制?

有。不过需要等。

这一等就是两个月。

萧振瀛什么回话也没能等到。

两个月,对萧振瀛自己来说没有什么,尽管京城米贵居不易,但钱省着点花,还算够用。可他是个仗义的人,一想到流落山西的弟兄们吃穿无着,不知道在受着什么样的苦,心里就跟刀铰一般,实在是不好受。

坐下来细细一想,明白了。

老蒋口头答应,实际上是敷衍之辞,内心并不同意。

什么叫没有编制?纯属扯蛋。只要他愿意改编你,根本不在乎多给你一个编制。

老蒋和何应钦这一主一仆,说穿了就是在踢皮球。答应要传经给你,传的却是无字真经,让你空欢喜一场。

照这个样子,别说两个月,就是再等两年,也不一定能等来自己想要的好消息。

再托人想见一见老蒋,发现这条路子已经被堵死了。

老蒋说他忙得很,不见,让他继续跟何应钦联系“具体事宜”。

这样不行,得重新想法子。

天不亮,萧振瀛就站在老蒋的办公楼下面苦等。

心诚是心诚了,但如果老蒋不知道,那你这苦头就算白吃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