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节(1/3)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0-04-0109:05:08

对于真正有荣誉感和自尊心的军人来说,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强大的对手面前怎么努力也扳不回龙头。

我这个还叫德械师呢,仗打成这样,以后有何面目再苟活人世?

刘戡的参谋长早就注意到了师长精神恍惚,大概要寻死的人事前多多少少都是有点预兆的,因此早有预防,和其他人一起,一把将刘戡手里的枪抢了过去。

接下来当然得劝。虽然俗话说得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我们中国的老俗话太多了,正的反的都有,这不还另有一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么。

经大家如此一哄,刘戡想想也对,自己的一百多斤留着还能再打鬼子,这才不寻死觅活地闹腾了。

难题又抛给了第17军军长徐庭瑶,刘戡师眼看不能再打了,得换人。

所谓换人,有什么人可换?无非还是把三个师再重新倒腾一遍。

徐庭瑶一看各师情况,最早残掉的关麟征师此时正在北平郊区休整,黄杰师则正在往密云这边行军,本来也是要进行休整的。

休整补充计划提前结束,通知两师:前线十万火急,全部回援。

晚上,郑洞国在走夜路。

他们这个旅落在后面,可歪打正着,最早接到指挥部的鸡毛信。

二话不说,拔足飞奔。

匆匆忙忙赶到阵地,把早已歪的歪,倒的倒的刘戡师换下来,气还没匀上一口,弘前师团就追过来了。

这是5月11日的中午,郑洞国带着刚刚还在急行军,其实也很疲惫的2千之众,抵挡日军5千人马,打了几个小时后,眼看又要顶不住了。

此时罗奇旅还没跟上来,郑洞国同样面临着没有预备队可派的窘境。

拼了。

郑洞国奋身而起,甩掉上身军装,穿一件白衬衫,挥舞着手枪,带着身边最后的一个特务排,哇哇叫着冲到了第一线。

这个镜头虽然很是励志,但也太容易招子弹了。不过还好,郑洞国比关麟征的运气要好多了,子弹穿来穿去没穿到身上来,而且很快,此举的积极效应也出来了,所谓兵随将转,郑洞国这一发狠,官兵人人奋勇,一场血战,总算又熬到了天黑。

如是者连斗两天,弘前师团晚上袭,白天攻,像吃了龟鳖丸似的,精神好得不得了,而且兵力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强。

黄杰师和关麟征师这时先后回援到位,一左一右,然而仍然挡不住日军的凌厉攻势,没别的办法,只能且战且退。

先退7里,再退6里,又两道预备阵地没了。

至此,作为预备阵地核心的大小开岭已被日军完全控制。

战斗进入了第四道预备阵地:石匣。

徐庭瑶发现日军这次进展之所以如此神速,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坦克部队发挥了作用,因此专门在石匣部署了炮兵阵地,用以进行压制。

这支炮兵部队的骨干力量是独立炮兵第4团,团长为孔庆桂。

孔庆桂是保定军校第三期炮兵科的,对炮兵这一行堪称专家能手,连当时一般的黄埔将领都对他很是尊敬,称之为“孔老师”。后来抗战全面爆发,进入保卫大四川的最紧张时期,孔庆桂在六战区做炮兵指挥官,干得相当出彩,甚至把宜昌的日军飞机场都给轰掉了,弄得日机一度都没法飞重庆去空袭。

有了这位专家在前面指导,中国炮的准头好多了,日军的推进速度也不得不慢下来。

(517)

2010-04-0113:50:04

说句实在话,如果不是我们的炮兵在石匣不停地打炮,咱们连前面那两天都可能坚持不了了。

等到步兵一退入石匣,炮兵阵地离日军近了,当然也离危险更近了。

中国炮已成日军心腹之患,非铲除不可。

在百武俊吉大尉的指挥下,日军战车第一中队也用上了夜袭这一招,他们利用92式重型装甲车速度快疾的特点,绕过步兵,突然对左侧突前的炮兵阵地进行了突袭。

炮兵自身没有多少防卫能力,在敌坦克的冲击下损失惨重。炮兵第4团第9连全体尽没,拥有的4门野炮悉被摧毁。

右侧的中国炮兵阵地也噩运连连,虽然未遭坦克的突袭,却因专心炮击,位置基本未变动,结果给对方的炮兵给盯上了,咣嚓咣嚓一顿打,野炮也立马瘫下去3门。

可怜我们的炮兵部队一共也没几门炮,剩下的又要顾头又要顾脚,既防坦克更防大炮,当然打得不爽了。

趁这机会,日军坦克摇头摆尾,又神气上了。

到5月13日中午,吃力最多的左侧黄杰师的防线已大为动摇。

徐庭瑶预感到第4道也守不住了,急命杜聿明,从其部队中分出一个旅向左后侧称动,以便在黄杰师背后8里处的第5道预备阵地设防,将前者接应出来。

调整很快,可是没有日军进攻的速度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