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节(1/4)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0-04-1212:28:05

此人就是黄绍竑。

对于未经允许先斩后奏,可能得不到中央真正“谅解”的情况,华北主事的三个人都想到了,早在黄郛为正式谈判做着积极准备的时候,黄绍竑就已先期出发,搭车到庐山去进行专门汇报。

黄绍竑也知道此行责任之重,因此一路上不敢稍有停留。

5月25日下午4点,黄绍竑离开北平。

下午6点,到天津。见到河北省主席于学忠,胡乱吃了一口晚饭,由于学忠安排,换专车南下。

午夜,到达济南。事先约好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只谈了二十分钟话后,韩复榘马上明白此行不同寻常,下达命令,不仅要专车,而且要专线,即专门辟出一条铁路线,让这条线路上的所有其它车辆一律停下,给黄绍竑的专车让路。

5月26日下午2点,到达南京浦口。从出发开始算,一共经历了22个小时。

那时候可没有什么动车组或者磁悬浮,能够跑这么快,已经是创纪录了。

南京到南昌,要坐飞机,不过不巧的很,没有班次了。这真是急死人的事,可也没办法。

第二天坐的是军用飞机,下午3点到达江西庐山的牯岭,一众文武官员早就虚席以待!

真人跟电报到底不一样,等黄绍竑当场把前方的实际情形一说,连先前声音嚷得最高的人也不言语了。

满朝文官终于认识到,如果不签停战协定,将面临三个恶果——

你要守,凭现有力量和国防设施,不光北平城守不住,华北甚至更多地方的丢失也只是一眨眼的事(“其结果平、津亦难保守,更难保其不沿黄河、长江流域以侵略中原”);

你不谈,自有人谈,假以时日,日本在华北再树一个傀儡政权出来并非难事(“彼时日人必助叛逆,组织又一傀儡政府”);

你放弃,自己倒霉,有人说日本人占领平津后,由于一片混乱会束手无策,事实上我们更加没有办法,时局将会更加艰难(“平、津有失,粮糈无着,后果堪忧”,“足制我死命”)。

看到听报告的人几乎都被说服了,老蒋也暗自松了口气,当着众人的面,就给下了定语:你们(黄郛、何应钦、黄绍竑)处理得对。

但是,老蒋自己,其实还是心有不甘。

他又给何应钦发了一个电报,要他从军事角度出发,确证一下北平究竟能不能守住。

后者明确答复:守不住!

同时,他也要求老蒋像当年“一二八”会战时一样,在战局不利时,尽快下定停战交涉的决心,以免遭受更大损失(“与淞沪停战,同一万不得已之办法”)。

听到黄绍竑和何应钦都说得这么斩钉截铁,老蒋明白黄郛绝不是在虚张声势,说的全是真话。

随后老蒋就给黄郛发来急电,告知“众意均已谅解”,只要“文字斟酌,打磨干净”,你们就去签吧。

这一天是5月30日,关东军规定的事限早已超过,再也不能拖下去了。

到达庐山的黄绍竑自言,他一汇报完情况,得到老蒋的首肯,就觉得放下了千斤重担。

这副担子,留在北平的黄郛却挑越越重。因为同一时间,日本外务省和北平公使馆也在加班加点。很多日本人都是天生的工作狂,在这方面,他们是一点不比我们差的。

可是,内田递给参谋本部的“外务省提案”并没有得到最快的响应。

(549)

2010-04-1219:02:24

参谋本部的衙门固然很大,不过关东军的架势一向也不小,现在又打了胜仗,能不看他们脸色再行事吗?你外务省搞一个什么提案,马上就要让我把这东西布置下去,武藤也要肯干啊。

不过这次他们好歹还是给了外务省面子,向北平公使馆的中山书记官发出邀请,准许他列席停战谈判会场。

黄郛在探听到这一消息后,知道不是个好兆头,赶紧再派人到北平公使馆,把对关东军说的那一套又反复说了多遍,希望对方能放弃提出政治协定,但中山已经打定主意要狠捞一票了,根本不予理踩。

正式的停战谈判马上就要开始,而黄郛已经用尽了他能想出的所有办法,结果怎样,只有听天由命了。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5月31日,中日双方在塘沽举行正式的停战谈判。

中方首席代表为参谋部厅长熊斌中将,日方首席代表为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少将。

双方的姿态当然是不一样的,从谈判代表的军阶就可以看出来,本身就不对等,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你打了败仗呢。

冈村一副战胜者的腔调,那是完全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的。他当时可能完全预想不到,十二年后,他也会作为一个屈辱的战败者,垂首弯腰在投降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冈村准备了一个停战协定草案,并且说明这是关东军的最后方案,一个字都不能更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