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节(1/3)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0-4-1521:05:00

作者:silsprig回复日期:2010-04-1515:07:16



今天咋还没更新捏

——————————————————————————

不好意思,今天网络出了点问题。10点左右会按老规矩补更一次。

2010-04-1522:19:33

对宋哲元来说,本来躲一躲是万般无奈情况下的权宜之计,没想到何应钦一时间还真拿他没了办法,这让他从中尝到了甜头,自此就变成了“三十六计躲为上”的行家里手,一遇到搞不定,或者没法搞的事,条件反射地马上想到了这一招。

同盟军将领发布通电的第二天,被冯玉祥分别任命为北路前敌总司令和总指挥的方振武、吉鸿昌就实践诺言,率部出征,挥剑直指察北(察哈尔北部)。

重光蔡后来承认,继侵占东三省后,日本军部和关东军就有了进一步拓展“满蒙疆域”的计划,这个计划就叫做“对华北工作”。如果展开来,该计划又可以分为两小项,其中之一是在河北平津的“华北工作”,另一个即为“内蒙工作”。

自热河战役后,所谓的“内蒙工作”已经算是成功了一半——包括热河在内的东蒙被划入了“满洲国”领域。下面,他们就要打西蒙的主意了。

察哈尔作为西蒙最北的一个省,首当其冲进入日本人的视线。在长城抗战时,察北一带由孙殿英防守,不过很快就失陷了。随着《塘沽停战协定》的签定,关东军不得不暂时撤离察北,留在这里给他们看家护院的实际是满蒙伪军。

开始几个伪军驻防的小县城都不经打,同盟军又士气正盛,特别是外号人称“吉大胆”的吉鸿昌,每遇战斗激烈时,往往身先士卒,袒臂冲杀,所以这些县城很快就被收复了,直到兵临多伦城下,碰到了李守信。

这个李守信起了个汉名,但实际上是个汉化了的蒙古人。他原来驻守热河门户开鲁,是东北军崔兴武17旅下面的一个团长,属于汤玉麟的部队。

在热河之战还没打响之前,崔兴武和关东军就勾勾搭搭,不清不楚。等到听到关东军要打过来了,日本兵的影子还没看到一个,他就跟汤二虎一样,弄了300辆车,把他的家眷和金银财宝先给拖走要紧,全然顾不上什么抵抗不抵抗,开鲁也就这样顺顺当当地被日本人给“接收”了。

与姓崔的草包比起来,李守信是能打打仗的,著名的嘎达梅林起义就是被这小子给镇压掉的。他为人很有心计,知道拉拢人心。日本特务曾送给他1万多元“机密费”,他都主动掏出来买鞋子发给士兵,因此到后来,部队都听他的,实际上把崔兴武给架空掉了。崔兴武本身就是个守财奴,见此情景,也就索性扔下部队,带着他的万贯家财到“满洲国”做“顺民”去了。

李守信系胡子出身,平时信奉的教条就是有奶便是娘的那一种。他一边败退,一边观察着两边动静,做着首鼠两端的打算。等到长城抗战失败,签了《塘沽停战协定》,他看到日本人得势,马上沿着崔兴武给他打通的那条路,正式投向日本人,使自己成了名正言顺的伪军。

在吉鸿昌的同盟军没打过来之前,多伦有三股伪军,从东北过来的是张海鹏部王永清旅,其它是新投敌的刘桂棠和李守信。

(559)

2010-04-1608:58:40

多伦号称“塞外明珠”,既是内蒙的寺庙之都,又是商业之都。《乔家大院》、《走西口》里面的天下第一商帮——晋商当时就会聚此处,坐地行商,行一时之盛,那油水自然是多得不得了。三支伪军的头目偏巧都是做胡子出来的,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看到好食就抢,所以马上就翻脸打了起来。其中刘桂棠做胡子时就以杀人如麻著称,外号“刘黑七”,人马也最多,但论打仗,则远远不如李守信,指挥部队冲锋的时候,竟然还使用老掉牙的密集队形,于是第一个被李守信给赶跑了。

接下来的王永清更不是李守信的对手,很快被关东军调走。于是多伦便成了李守信一个人的天下。

抗日同盟军围攻多伦,李守信一开始也很是紧张。因为城里的伪军只有6千多,而吉鸿昌统率的先锋部队却超过了1万,吉本人又素有西北军悍将之名,想想城池怎么都不可能守得住。

但这家伙到底是个老兵油子,仔细一听,就听出来了,别看同盟军咋咋乎乎,气势很足,实际上攻城很费劲。

怎么呢?

都是轻武器啊,没有山野炮,连机关枪声音都不怎么能听见。这在平地上对垒还凑合,攻城,那就是开玩笑。

此前,关东军为了帮其守城,专门给李守信配备了十几挺轻重机枪和6万发子弹,尽管不多,但守城已经足够了。

加上那些天正逢草原雨季,城墙异常湿滑,给攻城增加了很大难度。吉鸿昌指挥敢死队几度冒死登城,均未成功。

更糟糕的是,这时候后勤眼看快跟不上了,部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