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节(1/4)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0-06-0913:56:18

萧振瀛有功不得赏,更不得用,真真假假为他抱屈的人就来了。

新任天津市长张自忠亲自来到香山,陪着萧振瀛一住就是五天。

五天里,张自忠一直在重复着一句话:宋哲元做得太过分了,我看不过去。等着,两个月之后,我要不让他滚蛋,就不姓张。

萧振瀛哭笑不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武人都喜欢学着政客搞计谋了。你张自忠的这一手,我会看不出来吗。无非就是要利用我萧振瀛,达到对付宋哲元的目的。

吃萧振瀛这碗饭的,要在春秋战国时那都是标准的纵横家,一般人在他们面前比划这个,纯属班门弄斧。

当着张自忠的面,却还不能这么说,萧振瀛只能拿早已过时的“兄弟大义”来推托。

大家都是兄弟,不能这样。为了国事,为了义气,我“甘愿牺牲”。

见萧振瀛“死不改悔”,张自忠又去“串连”另一拨,也就是冯治安、赵登禹那些人。

这些人跟萧振瀛的关系更铁。大家都聚到萧振瀛这里,吵吵着要推他为首,举兵倒宋。

萧振瀛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万万使不得。

不是说没有力量倒宋。事实上,当时萧振瀛只要愿意,倒宋是很有把握的。除了张冯赵之外,29军的骑兵部队都是原来的东北义勇军,那是当初萧振瀛招抚过来的,又是他的家乡子弟兵,只要他登高一呼,自会应者云集。那样的话,宋哲元手里仅凭一个刘汝明是抵挡不住的。

可是如此一来,29军内部骨肉相残不去说它,更会引狼入室,使华北丧于日人之手,而这是萧振瀛无论如何不愿意看到的。

看到继续留在华北处境尴尬,萧振瀛便以去京开会为由,向宋哲元辞行。临行之前,他流露出想留在南京的想法。可是宋哲元却马上打消了他的这个念头。

不行,你不能留中央,甚至不能留在国内,只能出国。

潜台词就是,我无法用你,别人包括老蒋也不可用。

这宋哲元毕竟是武人出身,他的胸襟和气量比“铁算盘”阎老西还差得很远很远。

在山西军政系统中,阎锡山和他属下的徐永昌向有隔阂和矛盾,在很多事情上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徐永昌既“胸怀天下”,有时自然会有意无意地“帮”着中央说话,这让老阎很不满。徐永昌感到长久下去不是办法,便不想再呆在山西。正好老蒋倒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大才,有意招纳,就出面请他去南京担当要职。

老阎开始很不乐意,不过接着一盘算,反正自己留着也不能用,何不就此做个顺水人情,这样今后“朝中”还可以多一张熟面孔呢。于是痛痛快快地放了人。

阎徐尽管分手,却并未因此反目成仇,后者甚至一度成为蒋阎之间的缓冲,不能不说老阎为人处事确有其高明之处。

宋哲元不是阎老西,他无论如何扭不过这个弯。

(683)

2010-06-0919:17:34

此时的萧振瀛痛苦至极。也许他在内心里还曾寄望过宋哲元能挽留他,未曾料想对方不仅无此表示,还非要逐他出国不可。

29军,心血所铸成,到头来自己却被第一个鸟尽弓藏,扫地出门。这就是一切有功之臣的必然结局吗?

也罢,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无论欢笑还是眼泪,到最后或许全都会失去。

确实是我该走的时候了(“是余将行矣”)。

临行之前,萧振瀛唯一放不下的还是这支军队和华北之安危,尤其“举兵倒宋”一说令他后怕,所以他要最后给宋哲元留一个安邦之策。

你把军队交给冯治安负责吧,只有作这样的布置,纵算离去我也能心安。

萧振瀛这一安排有其机巧所在:一方面以冯制张,另一方面,通过把冯往上抬一抬,亦可打消他参与“造反”的念头。

宋哲元此时对张冯“躁动不安”亦有所耳闻,而且他也知道萧振瀛这么说并未搀杂多少私心,全是为他着想,因此郑重地点了点头:都听你的(“悉由汝安排”)。

萧振瀛很欣慰,这样就好,我们毕竟兄弟一场,如此我就放心了(“可自慰矣”)。

终于又听到了一声“兄弟”。

可是如今不是兄弟惜别,而是兄弟相逼,相逼之甚,竟不能容对方在海内有尺寸栖身之所。两人从此只能形同陌路,咫尺天涯。

还能记得八拜结交时的山盟海誓吗?还能记得29军初创时虽然艰苦卓绝,但你帮我扶,同甘共苦的情景吗?还能记得一个曾是心腹手足(萧振瀛),一个曾是长兄骨肉(宋哲元)吗?

一切都是飞花,一切都是流水,一切都会成空,一切都不能作片刻的挽留。

奈何,奈何。

最后时刻,萧振瀛再次进言宋哲元:29军诸将,可令张自忠在前,刘汝明殿后,冯治安居中,如此应变,可保无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