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节(1/2)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0-06-1318:51:38

作者:末世姜之雪回复日期:2010-06-1314:34:05

如果把这个任命放在以往任何一个情境之下,李白都可能会暗暗窍喜……——

关老师,您这里指误了,窍应是“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谢

2010-06-1318:55:48

两广均以“北上抗日”为号召,结果一枪没放就折戟湖南,那是因为何键跟老蒋站到了一边,等于你想穿房入舍,经过的那户人家却大叫:你们从我家经过,我要丢了东西咋办,不许过!

主人都站出来发声明了,你再想强行通过,那就是强辞夺理。

反之,老蒋要解决两广,也得有一个正式名义,而像广东那样,让陈济棠的部下取代陈济棠,以彼之矛击彼之盾,无疑是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法。

在陈济棠倒了霉之后,李宗仁赶紧回省,把聘请的日本顾问和军事教练给偷偷退掉,同时动员人马,举行全省“抗日游行示威”,用“抗日”的旗号又给自己在外围布起了一道防火墙。

显然,杨永泰要帮老蒋“彻底解决”桂系,势必要绕开这道墙。

现在李白自己把破绽露了出来。

李白拒不奉诏,当时唯一能想出来并说出口的理由,就是对中央理政能力不信服,具体来说,就是认为我广西搞得比南京政府都好,为什么要听你的。

李宗仁扳着手指,把南京政府直接管治下的省份,像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一一列举,结果治绩确实都不及广西。

岂止广西,当时北方的晋鲁两省在秩序和经济方面也要胜过“中央”。“中央”管治竟然不如地方,这是地方实力派主张“联省自治”或延迟统一的一个重要论据。

其中原因比较复杂,但大致可以从两方面找。

在“中央”方面,先撇去对外连年征战,糜师耗饷这一节不说,对内班子多,机构杂,人浮于事,无疑大大影响了其行政效率和经济运作,是可谓“大企业病”。特别是民国那几年,灾害频仍,几乎没有哪一年老天爷不降灾的,不是这里发大水,就是那里闹旱灾。自然,救灾赈济,“中央”当仁不让,都得从你口袋里掏银子出来。

再看看那几个省的一把手,几乎都是军队里出来的,像黄绍竑、熊式辉、陈仪、刘峙,无论理政还是理财,都是半路出家,后面二位更没听说过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政绩。

要说南京政府也不是没有政经高手,像那些留洋回来的博士们,怎么说,都比这几位要强。但那年月,不是军人,没有枪杆子,就算派去了也站不住脚。

除了靠自己在省内就能唬住人以外,当然还得老蒋对“省主席”们能摆得平,弄得服贴,这样的“省主席”才靠得住,要不然就很有可能成为独立王国,“制造”出新的诸侯——山东韩复榘就是个例子。

但服贴不服贴,又是相对而言的,也许他现在服贴你,过一段时间,等翅膀一旦长硬,又不服贴你了。在这一点上,韩复榘同样可拿出来举证。

于是,你就不能让他们一直呆在一个省,通常过段时间就要调换。如果省主席的能力本来就不咋的,又没有长久打算,省政治理得怎么样就可想而知了。

“中央”的弱点恰是地方的长处。

(696)

2010-06-1411:40:49

按照吴思先生在《血酬定律》中的观点,即使是土匪,也知道不能竭泽而渔的道理,所以凡是他自己的固定地盘,不是不会从老百姓头上捞好处,而是知道掌握分寸,不会把底下的老百姓一家伙榨干榨死,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比官府都强。

李白阎韩都清楚,治下的那个省就是他们最后的根基,失去了就等于失去一切,同样,如果治理得不好,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与之相比,“黄、熊、陈、刘”就不一样,他们不过是中央派驻的地方官,这个省弄不好,那就换个省去混,完全没有“李白阎韩”的那份担忧。

当然,八桂晋鲁,都只有一个省,相对于南京政府,摊子小,环节少,好管。可同样是一个省,川滇就远远不及,这就得说到李白阎韩作为地方上的“主公”还是比较合格的。

阎锡山算盘拨得精,自己在搞经济上就很有一套,山西便成了全国的“经济建设模范省”。韩复榘不懂行,但他知道找梁漱溟这样懂行的人来帮他,山东就此成了“乡村建设模范省”。李白手下也有一批相当不错的幕僚,在他们的出谋划策之下,广西民团(即民兵)组织领全国之冠,于是成就了广西的“民防建设模范省”。

不过把“模范省”的荣誉都拿出来抵挡,也说明李白在赴京就任上确实有些理屈词穷。

中央继往不咎,犯了错误,不但不罚,还要重用你们,你们却既不奉令,又不赏脸,不是欠扁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