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节(1/4)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0-06-2514:02:56

显然,杨虎城不可能不了解老蒋的心思,如果他不向后者拱手称臣的话,无论红军被消灭与否,陕西这块地盘都终将失去,更不用说经略大西北了。

此时此境,他和他的第17路军都没得选择,如不主动出手只有遭殃,但自身力量过于薄弱,必须寻找同盟者。

东北军作为陕西“客军”,兵力上又要明显强于第17路军,因此张杨之间开始也是彼此猜疑的,但是共同的处境,很快就让他们认识到,只有两军同进共退,并与其他诸侯们结成合纵阵营,才能有效抵制老蒋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也才能在未来找到各自的出路。

本来两广事变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在李白和陈济棠都来打过招呼后,张杨事前甚至已商定,如果老蒋对两广动兵,则出兵援助两广。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随着事态的发展,除了两广自己以外,能出手相助者甚少,湖南何健是根本不敢动,云南龙云离得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山西阎锡山干脆做和事俄,“劝两粤息战”,河北宋哲元和山东韩复榘倒是发了份声明,却被老蒋骂了一通后,又缩了回去。

真正响应的也有,比如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这些人,可他们都早已“过气”,空喊喊谁不会,但又能起到什么实际作用呢。

此时当然不是公开跳出来和老蒋叫板的时候。

等到两广事变结束,张杨与老蒋的紧张关系不仅没有得到缓和,反而越演越烈。

因为老蒋搞定了南方,可以专心致志来搞北方了。

张杨要自保,就只能和其他北方巨头一起,把“逼蒋抗日”进行到底。

先是谏诤。

以杨虎城所处地位和实力,他不可能出这个头。因此最初进言的是阎锡山和张学良。

趁着老蒋举办五十大寿,一片喜气洋洋,大家都高兴的机会,阎张相互看了一眼,便开始小心翼翼地献上忠言,希望“委座”能放弃“武力削藩”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那一阵老蒋像走钢丝一样,连着搞定“福建事变”、“两广事变”,自己也有点“环顾宇内,雄视左右”的感觉,正在兴头上呢,如何能听得进去。

说来说去,不就是想让我不要跟红军作战,然后你们都不用打仗,彼此相安吗?

不可能!

阎张两人,一个想联合红军,一个已经联成了,自然都不肯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

老蒋的脸色开始晴转多云,不好看了。

跟你们说好多遍了,红军已成强弩之末,这个时候,如何能够停手。

他气乎乎地问阎张:是我服从你们,还是你们服从我?

话说到这个份上,阎张只好却步了。

出得门来,老阎第一个哭了,老泪纵横,当着一个晚辈。

(731)

2010-06-2519:30:45

看来指望“蒋先生”是没有用了,他是断然不会采纳我们的“抗战主张”的,一切全得靠自己,我们自己干吧。

一边说一边哭,还紧紧地握着对方的手,用力地顿了一顿,以示自己的悲愤之情。

张学良当时非常感动。

原来老阎对老蒋的看法比自己还大。那句“我们自己干吧”不就意味着,在南方逼蒋失败后,我们北方可以继之而起吗。

其实少帅真是少帅。要是那时候有录像带,他就应该把中原大战前的带子借回家反复多温习两遍,那里面主角们的“生动表演”,一句赛一句“诚挚”的话语和滚滚泪水,比现在还感人哩。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连逢场作戏都不会,那就不叫资深老政客了。

老阎其实就那么随口说说而已,内心里,他虽然也希望避免跟红军作战,但不到万不得己,他是绝对舍不得再扔下家里的坛坛罐罐出来造反的。

要知道,他和张学良的心态完全两样,一个尚有一大堆家业,要“保住家乡”,而另一个却是两手空空,时时刻刻想“夺回家乡”。

不过老阎那已经出神入化的“表演”,却带给张学良一个错误的信号,让后者产生出这样一个错觉,即如果张杨这时候揭竿而起,北方诸侯是一定会群起响应的。

屡次忠谏未果,少帅愤愤不平,回到西安后,他就问杨虎城有何高见。

杨虎城看了他一眼,问他是否真的有抗战决心。

张学良点点头(“良誓志以对”)。

随后,杨虎城说了一句堪称石破天惊的话——

“余等可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事”。

曹操把汉献帝扶上宝座,明为皇上,暗为人质,用以号令天下。你说这是什么意思。

张学良虽已有心理准备,但一下子被点醒,仍然骇了一跳,以致于好半天回不过神来(“闻之愕然,沉默未语”)。

见张学良如此表现,可把杨虎城给吓住了(“露有惧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