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节(1/2)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0-06-2219:00:54

作者:又见寒雨连江时回复日期:2010-06-2218:51:49

关老师!您的文章第721回中的“这次弟,都是有你无我,留你的脑袋就不能留我的脑袋”,这其中的“这次弟”似乎应为“这次第”。如李清照之词《声声慢》中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其义是“这般情形这般光景”

手机登录掌中天涯每天送积分:ap.iay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意

2010-06-2219:02:06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25日,杨永泰在武汉被剌身亡。

死时他还有一口气,支撑着对身边的人说,我早就知道会有这一天了,我的生命是跟国家连在一起的,这样死了没有什么遗憾。如果说还有不甘心的,那就是国家正处内忧外患之中,我没法为之尽力了(“所可惜者,有志未逮,国祸方长耳”)。

这位被外界称为国民党中“当代卧龙”的旷世奇才,早年即志向远大,但真正能一展其生平所学,还是在得到老蒋赏识后才开始的。十年之中,他帮助老蒋南征北伐,从“削藩策”,到“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到经略大西南,在内政外交上真正做到了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可以说很对得起自己的“主公”,是“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的另一种典型。乃至于他的死,也很有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意味。

杨永泰被剌的理由,却是因为他“亲日”。

当时他的身份是湖北省主席,任期内,武汉也曾发生过一次声势浩大的反日示威游行。杨永泰很担心此举会像成都、北海事件那样,引起日方的借机勒索,因此在游行结束后,他本人即亲赴汉口日本总领事馆进行道歉,未料由此就被民间列入了“汉奸”和必杀名单。

当然,这份名单很长,不止他一个,比如黄郛、张群、唐有壬,反正只要你跟日本人打交道,哪怕是说话稍微软一点,一个都逃不掉。

遥想当年杨永泰还未见到老蒋时,黄郛曾多次在自己的义弟面前提及并举荐之,称其为海内奇才。到杨永泰被剌前后,黄郛却也已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了。

严格地说,黄郛并只不是老蒋的臣,更是兄,是友。

他患的是肝癌。主政华北的那段不堪经历以及随后社会上的种种非议,彻底击垮了这个和杨永泰一样腹有韬略的政治家。

当时的中国,手术台上的疑难杂症,一般都要请日本医生来操作。不需要他自己开口,日本大使馆几次主动上门推荐,说我们派最好的医生来帮你治。

黄郛摇摇头,拒之门外。

他这一生,可以说几乎所有屈辱都拜日本人所赐,一直到病入膏肓,头上还戴着一顶帽子,上面写着的,不是“亲日派”,就是“卖国贼”。

在性命悬于一刻之时,他宁死也不愿意登上对方提供的小船,哪怕凭借这条小船,有可能顺顺当当地坐到大船上去。

脚下是波涛如怒的大海,前面只有一块摇摇欲坠的木板,他不是不明白,以自己的状况,已经难以独自走到彼岸,但他认了。

生命早已在倒计时,名誉也早已毁尽,剩下的只有对那个不可理喻的倭夷之国的满腔愤恨以及对国事的忧虑。

有一天,有一个人到医院里来看他。

看到这个人,黄郛忽然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以致颤抖着说不出话来。

(723)

2010-06-2308:58:18

没有人知道一惯稳重的他为什么会如此失态。只有守候在身边的那个聪明女子懂得丈夫的心思。

因为来访的是何应钦,此时又正值两广事变爆发。

看到何应钦来访,想到的是北方:他们一起共事,在华北整整抵御日本两年,可是现在中央势力却已无法立足,不得不心惊胆战地看29军在那里独自玩平衡木。

两广事变乍起,想到的又是南方:外患未止,内忧不断,仍然是四分五裂,仍然可能是一盘散沙,仍然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这种局面不知何时才有尽头。

难道我们曾经做出的所有努力,蒙受的所有屈辱都要付之于东流了吗?

真是凄凉心境,堪向谁诉。

沈亦云走出门去,偷偷地给老蒋发了份电报,示意对方:你义兄心里还是放不下国事,你安慰安慰他吧。

凭良心说,老蒋不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让义兄替自己“跳火坑”,甚至有时也加以指责或利用,亦是内外压力逼迫下的无奈之举,内心里,他对黄郛“为国劳瘁,苦心匡救”,以致累垮,是存有很深的感激和歉疚之情的。在黄郛住院期间,虽然日理万计,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但还是经常会发电报来探问病情。

接到电报后,他立即复电一封,让沈亦云转告黄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