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都市小说 > 智能工厂 > 第三百三十六章 主席林森

第三百三十六章 主席林森(2/3)

上一页智能工厂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森、行政院汪精卫等人乘专车从开封转到洛阳,这时的迁都,名义上是要持久抗战,实际上首都并未整个搬走,重心仍在南京。5月5日《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中日关系缓和。

到了11月,政府就把都城重新迁回南京。金陵毕竟是六朝古都,而且在这个时代也的确比洛阳更适合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历史的河之中,总有许多并不耀眼的人被后世所遗忘,但这些沉默寡言的人,也有着许多品格极高,值得世人敬仰的人物,比如说在1932年一月出任国家主席的林森。

他身为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他是辛亥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然而为官处世却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

他就是林森,一个该被历史记住的人。

林森出生于福建省闽县,从“一介书生到国府主席”的人生历程,以及他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参议,又连任12年国家元首的经历,的确也是算得上一段传奇。

虽身居一国之尊,林森但向来不以贵人自居,“平民元首”的形象使很多接近、了解他的人都肃然起敬。他出身寒微,在教会校里接受了达14年的西式教育。因对民族危亡有切肤之痛,很快踏上了共和的道路,且成为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对辛亥贡献卓著。

辛亥胜利后,他作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上了首任参院议,参与了创造共和的诸多关键决策,与孙逸仙和袁世凯都共过事。袁世凯篡权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又辗转奔波,致力于再造共和,并在此过程中历经宦海浮沉,数起数落。

在孙逸仙死后不久,林森便由“容赤”转向反赤,在政治眼光和个人良知上,都有着让人惊叹的才能与坚持。

林森的经历丰富、复杂而坎坷,而综观其一生,对中国明的恢复做过不少的好事。除了爱国之志终生不渝外,为官清正廉洁、不慕名利、重视教育、自律甚严等,也是他的优点。

尤其他崇扬民主和法制的精神更值得称道,在任参院议时,他对孙逸仙和袁世凯这两名“大总统”的决定都有过否决的记录。尤其是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曾使目空一切、趾高气扬的袁世凯不得不在解除佩刀后才被允许进入参议院,此举尤令人钦佩。

姜瑞元上台后,林森仍未改书生本色,以党监察委员的身份,数度参与弹劾姜瑞元的行动,使蒋大为恼火。

林森为官处世,不喜张扬,做事低调,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讲究“无为而治”。

但同样也由于这种格,使得他在党国之内倍受冷落,在林森出任“国府主席”时,党内很多人都不重视林森这位“一国之尊”,甚至仅仅把他看作“国府看印的”。

胡适针对此情形曾有过一段评价:“林子超先生把国府主席做到了‘虚位’,以至于虚到有的人居然已经‘目中无主席’了。”但他并不是“无所作为”,该做的事他向来是当仁不让的。

这也和他的人清高性格有关,不争权,但也不对人谄媚。在甲午战争之后,林森甚至参加过反对建奴政府割让台湾的义举,就因为这个,与当时的建奴政府有着非常不愉快的经历,他不是一个软骨头的书生,而是有着自己的傲骨。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于北伐大时期。不同于孙逸仙的权谋为重,林森极力反对与红门合作,更因此而参加了“西山会议派”。从而被党中央开除党籍,直到1927年6月11日,南京党中央党部才宣布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的口号,林森与张继、谢持、邹鲁等也恢复了党籍。

在政治理念上,他的信念和姜瑞元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尤其是在摆脱苏俄控制方面,意见一致。

所以1928年2月林森才能当选为政府委员,随后更是当选为立法院副院,接着又选为党中央监察委员,成为党中央和政府的重要人物。

1931年3月2日,因为在中原大战之中胡汉民与汪兆铭联手想要扳倒姜瑞元,所以身为立法院的胡汉民被姜瑞元囚禁后,林森被选为立法院,成为党中央的要员。

在日本帝国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本来应该团结抗倭。但是1931年11月党四大召开之际,党内又开始了互相指责,互相拆台的局面,这也是老惯例了。以姜瑞元、胡汉民、汪兆铭为代表的三派势力互相之间又开始了权力斗争,相持不下。

胡汉民和汪兆铭为了搞倒姜瑞元,又再一次暂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姜瑞元的中央嫡系。在这种情况下,姜瑞元迫于时局,“以退为进”,宣布下野。在这种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令各方面都能接受而又具有崇高威望的林森于1931年12月15日被推选为国府代主席。

月底,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议决国民政府主席为国家元首,但不负实际政治责任。12月28日林森就正式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

实际上这时有望成为主席的还有蔡元培。但蔡老头属于者型的人士,资历比中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智能工厂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