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王府。
持续许久的唱名声,终于结束。
全场无数读书人看的瞠目结舌,被这浩大场面震惊到呆滞失声。
原来今日这场文会,竟然是东莱先生的收徒宴!
小神童崔岘,拜东莱先生为师。
当朝两位阁老,名门望族,仕林大儒,甚至连祁王、太子殿下,都纷纷派遣使从,前来恭贺!
本以为,今日文会上作《听蝉联句诗》,足以让小神童再次名扬士林。
结果真正的重头戏,在于拜师收徒!
单看这些前来恭贺的宾客名录,便知这场收徒宴,有多么隆重盛大。
今日。
整个大梁两京十三省,从文坛到官场,天下之目光,都聚焦在南阳。
聚焦在小神童身上!
想到这里。
文会上的读书人们齐齐转身,呆滞又怔愣的看向亭榭里的崔岘。
崔仲渊、崔伯山二人,脸色涨红,嘴巴张的老大。
兄弟二人甚至在想,百家名门望族给岘哥儿送上厚礼,甚至连太子殿下,都派遣使从,前来祝贺。
待会儿这些礼带回家去,娘怕是又要激动到晕过去了!
而裴坚、庄瑾、高奇、李鹤聿四个小少爷,更是四脸震惊,眼珠子瞪得滚圆。
天呐!
这些人,全都是来恭贺岘弟的?
莫说他们。
连亭榭里的南阳王、钦差齐大人、宋知府等人,都满脸惊异。
毫不夸张的说。
纵观整个大梁王朝,也不可能找到比今日,更加隆重的收徒宴了!
而这场收徒宴的主角,才人汗颜羞愧,又艳羡神往。
别人才会结束,将在大梁王朝士林引发多大的轰动!
果然。
在众人惊呼中,崔岘继续笑道:“老师为学生劳心操持,岘无以为报。因此想作诗一首,在这场收徒宴上,在诸位的见证下,赠与我的恩师,东莱先生。”
全场沸腾了!
东莱先生是真没想到,弟子会突然来这么一出,整个人惊喜又激动。
南阳王更是兴奋道:“来人,传笔墨纸砚,本王要亲自替崔小公子研墨!”
名门百家见证。
南阳王亲自研墨。
无数读书人现场目睹。
原来这场收徒宴,不仅老师在精心准备。
弟子也同样不落其后啊!
很快,笔墨纸砚已备好。
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崔岘转身返回亭榭。
他一手执笔,先向南阳王致谢,而后看向东莱先生,笑道:“先前,我与人斗诗,对方写了一首《咏新竹》,赠与自己恩师。还阴差阳错,赢了我的《咏鹅》。”
听到这话,众人纷纷发笑。
这桩趣事,随着小神童的扬名,如今已经被许多人所熟知。
但为何小神童会无端提起这桩旧事呢?
便见崔岘继续道:“这件小事并不重要,但,别人家恩师有的,岘之恩师,自然也不能落于人后。”
“所以,岘赠与恩师这首诗,名字叫做——”
说到这里,他自己先笑了。
笑完后继续道:“叫做《咏新竹》。”
全场发出善意哄笑。
且不提这首诗的内容如何,单看这个名字,已足够‘雅趣’了!
自古以来。
歌颂老师之诗篇众多,其中崔岘脑子里,不乏一些‘春蚕到死丝方尽’、‘落红不是无情物’等千古名句。
但这是拜师宴,崔岘与老师刚认识不久。
《无题》讲述的是男女离别相思,后被引申为歌颂老师。
《己亥杂诗》讲的是辞官离京之愁苦。
不仅场景对不上,连情绪都对不上。
谁家拜师宴,又是让老师‘春蚕到死’,又是让老师‘蜡炬成灰’的啊?
太扫兴了!
太凄苦了!
在场文人众多,东莱先生自己更是名儒,胡乱抄一首出来,可是要闹笑话的。
好在,感谢老祖宗们文采斐然者众多,随便扒拉扒拉,总能找到几首名篇!
比如郑板桥这首《新竹》。
全诗意境蓬勃、且充满生命力,蕴藏着对长者的感恩与祝福。
最是适合今日之场面!
在东莱先生,和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
崔岘提笔,一边写,一边念出声来:“《咏新竹之南阳王府赠恩师东莱先生》!”
听到这个名字,南阳王一张老脸都快要笑僵了。
他知道,这是崔岘在对自己‘研墨’一事致谢呢!
而文会上其余人,则是大气都不敢喘一下,紧紧盯着小神童,生怕打扰到他的思路。
王府明明挤满了人,却一片安静。
风仍旧在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