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节(1/3)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0-01-2314:04:40

等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年底,虽然国联那边还没有什么消息,老蒋就有些觉得不对劲了。

为什么?

马占山跑苏联去了,义勇军全哑了火。那意思就是说,关东军可以腾出手来了。

日本人不是天天叫嚷着热河是属于“满洲国”的吗,他们一旦吃饱了饭没事干,还不是会跑到那里去找茬?

事情有点严重。

他赶紧给小张发了一个电文,提醒他“倭寇北犯侵热,其期不远”。

知道这位小兄弟胆小,真真假假地给他一些暗示:“(我)已密备6个师,随时可运输北援”。反正一句话,你要是和日本人打的话,我这里要人有人,要枪有枪,我还会跟你一起“共存亡”。

对要不要抵抗日本人这一点,现在的老蒋体会比谁都深。在“九一八”前后,他认为如贸然与日军直接发生对抗,由于实力悬殊,只能落得亡国灭种的下场,因此曾经一味主张忍让,结果棋错一着,连东北都没能保得住,而自己也随即跌入了人生和事业的谷底。然后的“一二八”虽没打赢,却让他在政府和民众中重新获得了声誉。两相对照之下,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光交涉,不抵抗是没有出路的,只有“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一点上,他与当时的汪精卫观点一致,并无分歧。

他几乎是在拿自己作比方,来开导小张:打吧,不打老百姓不卖你帐啊,即使你打败了都不要紧,也不至于天马上就塌了下来(“惟有决战可以挽救民心,虽败犹可图存”)。

老蒋的话并非虚言,因为山海关那里已经出现了危机。

这时候的山海关,驻扎着中日两国军队。

怎么这个地方也有鬼子?

都是当年辛丑条约惹的祸。清末的不平等条约多了去,但要说到对中国内地最具安全威胁的,恐怕还就数它了,起码殆害50年。

辛丑条约明确规定,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应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各国”中当然包括日本。

不过,所谓的驻兵实际上就是代表一种象征意义,而且几十年过去,清国也没了,加上国际风云变幻,到民国的时候,已经没几个国家有兴趣再派兵守在这里了,就日本非常“执着”,从来没有说过要撤。

当时的天津驻屯军司令官是中村孝太郎中将(陆大21期)。他跟前任香椎浩平、仙台师团师团长多门二郎都是同学。不过同学不同命,多门在满洲那边搞得风生水起,中村却只有离得老远看热闹的份。

建功立业,谁不想啊,可手上的兵实在是太少了。

天津驻屯军共有10个步兵中队,1个炮兵中队,不足2000人,还不在一个地方,而是分散在天津、塘沽、秦皇岛、山海关等多处,每个地方都只有几百人。

香椎不甘心这样“碌碌无为”,所以跟着土肥原弄出了一个“天津事变”,但雷声大雨点小,没能鼓捣出什么成绩来。究其原因,也在于力量不够。要知道,天津驻军算多的了,满打满算,也只有500人不到。难成事啊。

(375)

2010-01-2319:07:31

条件简陋,那就创造条件,反正不能就这么窝窝囊囊地白到中国来一回。中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哪里着手呢?他把眼光放在了山海关,因为那里他够得着。

山海关有一个天津驻屯军守备队,几百人。同驻山海关的东北军则有一个团——东北军第9旅第626团(石世安团),两千人。

硬来,中村觉得把握不大,还是先用“和平”的办法试试。

具体执行这个“和平”使命的是守备队队长落合正次郎少佐,由他负责去找第9旅旅长何柱国谈。

跟东北军将官大多为东北本地籍不一样,何柱国是广西人,还是保定军校和日本士官学校双料生。按说这样的人才,桂系是肯定要的。但麻烦在于他在日本念的是骑兵科,李宗仁白崇禧的部队里全是清一色的步兵,没这个专业。搞别的吧,也不是不会,但总觉得不甘心——东瀛留学的那几年不是全荒废了吗。这时候正好有个保定军校的同学来看他,这兄弟是东北人,一听,这还不好办吗,我推荐你,去东北军那里干吧,骑兵有的是,一定能让你发挥所长。这么着,何柱国就进了东北军。

按照落合的意思,是希望何柱国在滦东(滦河以东)地区建立一个自治政府。

话说得还合情合理:关东军恨的是谁,不是整个东北军,而是张学良。有了这个不属张学良管辖的自治政府作为缓冲区,关东军自然不会过来找麻烦,大家得利啊。

末了还不忘添一句:我可是为你,为你们整个东北军好呵。

何柱国不言语,没说答应,也没说不答应,拖着。

两三句话就把一个东北军旅长给搞定,落合倒没这个妄想。他只是认为,既然何柱国没否决,双方就还有商量的余地。思想工作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